童年早已不甚遥远,但童年的琐事依旧不为岁月的尘土掩盖,心灵深处,依旧存在着那一份对童年的眷恋。印象中的鲁迅眉宇间透着一股超俗的刚毅,傲骨中散出“举世皆浊吾独清”的气度,阅罢《朝花夕拾》,方知走下“神坛”的鲁迅,就像你、我、他一样也是个普通人。 他也曾是一个玩童。不错的,孩提时,谁能舍得跳出“玩”这个字眼呢?百草乐园贯穿了他的大半童年。也曾与那高大的皂荚树为伴,也曾幻想拔出人形的何首乌因此而弄坏了围墙,也曾摘了那紫色的桑葚攒成球。在夏夜里倾听油蛉的低吟,蟋蟀的弹奏;在冬日里搓着红红的小手,塑起雪罗汉。哪怕是伏在菜花上的一只肥胖的黄蜂,哪怕是一片碧绿的菜畦,哪怕是墙角那如珊瑚珠般的覆盆子,也能让他着迷。惊异于鲁迅的一双慧眼,惊异于他的文笔细腻,也惊异与他的童年探险般的经历,却仍不失他那略带稚嫩、幼小的心灵。也难怪,在惜别百草园时,会发出那一声声包含着无奈与留恋的“Ade”的叹息。 然而,仅仅是对百草园的“探究”,是无法造就日后的大文豪的。于是,三味书屋中留下了他最初时稚嫩的童音。即便是那样威严的地方,在他的眼中,也同样能找到别样的情趣。“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无法想象,就是这样一个古板的老人,却是鲁迅十分敬重的寿镜吾先生。那读到极好的文章,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动作却也十分有趣。不知道,在私塾整日里念着“仁远乎哉”的日子是怎样熬过去的,正午习字傍晚对课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枯燥无味?最起码,还有去花坛折腊梅花的机会,最起码还有在地上寻蝉蜕的,捉苍蝇喂蚂蚁的可能。再不然,就是描绣像的意外收获。然而,这看似有趣的生活,看似广泛的兴趣果真是发自内心的吗?或许是对枯燥的私塾一种解脱吧,或许是潜意识里对封建腐朽的一种反抗吧,再或许,是对逝去童年的一种寄托与祭奠吧! 令人惊奇的是他的“启蒙老师”竟有一位目不识丁的连姓名也未曾知晓的女佣。她常切切察察地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还会竖起第二个手指,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便是长妈妈了。在睡觉时摆成“大”字,许多繁琐的规矩,这与百草园中那个讲叙“美女蛇”的神秘故事的长妈妈实在是不相称了。“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看似普通的一句话,话语中却又饱含着多少复杂的辛酸。一位大字不识的普通百姓,竟能对我无意间说的“山海经”一词念念不忘。从走进书店到成功买书,这期间又受了多少白眼,遭受了多少辛酸。很难想象,诺大的书店里,长妈妈大着嗓门涨红着脸向店主“讨书”时的情形,一番嘲讽之后,终于丢出一本书。在众人鄙夷的目光中,缓缓拿起书走出书店的大门又得有怎样的勇气。难怪接书的那一刻,鲁迅会觉着仿佛遇着了一个霹雳,致使全身都震悚起来。也难怪,在他的心灵深处,会有“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的仰天长啸。 他也曾彷徨过。留学日本,身处异国他乡的他眼望着中国留学生的堕落倍感寂寥。本想求得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不想却见得一个个堕落着的“将头发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的学生,仿佛惟有那样才能宣告自己是“清国留学生”。眼见着本国的爱国人士将要被日本人所枪毙,竟还拍掌欢呼高喊“万岁!”正当一个个不公正的待遇让他陷入迷茫与惆怅之时,一位日本教师走进了他的生活。“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这便是藤野先生了。这似乎是一位再平常不过的老师,但对鲁迅心灵却着实震撼了。他的严谨,他的一丝不苟的教风,对日后的鲁迅恐怕有了很大的影响吧。或许对于“我”,他并不是最优秀的教师,但他却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名教师。或许,也正因为受到了藤野先生忘乎国界般的感染,才使得鲁迅从“彷徨”走向“呐喊”吧! 平实的语言,流水般的真情,鲁迅用亲历唤醒了多少人对童年生活的向往,《朝花夕拾》中又存有多少当代青年美好的梦哦!朝花已谢,只待残阳下拾捡,珍藏这份永久的情感,珍惜这份美好的记忆吧! 浙江开化县第二中学初二(六)班江依夕
虽然几乎所有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可以背出鲁迅先生那一大堆头衔——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大多数人只是在回忆应试教育的内容,而少年时期的我可算是他的一个崇拜者了,从接触到他的第一篇文章起,我就被他那略显晦涩颇有个性的笔触吸引,加上他是绍兴人,而我姥姥家也在浙东,因此他笔下的浙东乡镇的人物景象、语言风情在我看来都格外亲切。我不满足课本和补充读物上的鲁迅文章,还买了他的小说、杂文来看,92年我回浙江探亲时,一路上陪伴我的就是一本他的选集。
最初我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仰视这位文学巨匠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咀嚼了周先生的作品以及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之后,我开始不用当初看神像般的眼神去看他了。
鲁迅并不高大,身高只有1.6米,而不像课本中描述的那样。他也并不严肃,他的性格中始终有一种恶作剧的欲望和孩子般的率真。他的文章中有很多偏激的观点,他反对的人也并非都是十恶不赦的坏蛋,比如杨荫榆女士。
我知道关于鲁迅的事情越多,就越觉得称他为“革命家”不合适。虽然他曾经有诗曰“我以我血荐轩辕”,可是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他真能做到吗?他的小说集取名“呐喊”,他也确实只能呐喊,说白了就是站脚助威,绝做不了冲锋陷阵、流血牺牲的人。他早年加入光复会,组织上曾经派他去行刺清朝大员,他却诘难来人若他死了,谁来赡养他的母亲?他也曾劝阻许广平道“中国多暗箭,挺身而出的勇士容易丧命。”抛头颅洒热血这种事情可能任谁都要掂量一下,可是五四运动的时候 蔡元培先生都辞职了,时任教育部科长的周先生怎么就不辞去那份薪水丰厚的差事呢?更别说他这个职位当时是蔡先生推荐所致。
他的散文中对于爱情有着极其开放和热烈的描写,可是这不妨碍他为了迎合母亲接受封建包办式婚姻。他和弟弟闹翻,也很有可能是为了一件让人难以启齿的事情。
虽然我至今仍然记得在参观阜成门鲁迅故居时(就是有“老虎尾巴”的那个)老师是多么动情地跟我们说“看,鲁迅先生就是在这么简朴的环境下和反动文人进行着不懈斗争的!”,但是后来根据我的了解,鲁迅的稿费在当时是相当高的,他又曾经担任教育部的科长(北洋政府时期),收入很不错。鲁迅自认为很爱钱,他的日记基本上是一部流水帐。
当鲁迅头上的光环渐渐褪去时,展现在我面前的却是一个有血有肉更真实的鲁迅,有着凡夫俗子一样的缺点与欲望,也要居家过日子,也有着诸多普通人的烦恼。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个性偏激而好斗,正因如此,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剖析才如此一针见血。他是中国民族的 一面镜子,尽管被上升到了“民族魂”的高度——这是他自己万万不会愿意的。他凡事很看得开,并不拘泥传统,但也不免屈从于现实。他很坦然,并不掩饰自己的一切,包括缺点,虽然正面宣传中总是掩盖他的缺点而夸大优点,但你不能说是他虚伪。他的文字应该流芳百世,因为他笔下的几个中国 社会的典型人物,让我们可以正视自己。所谓伟人,首先必然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弱点,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仰慕他的才华,欣赏他的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