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赞美(穆旦)

 很多父母以为赞美就是鼓励宝宝,虽然两者都将焦点放在正向行为上,但是这两者之间有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赞美有可能会使孩子觉得挫折和沮丧,但鼓励却可以使孩子变得更有勇气,能够更坚强地面对问题。

  促进亲子关系的重要技巧之一,就是鼓励。鼓励就是将你的注意力放在宝宝的天赋与能力上,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自信与自尊。鼓励可以让宝宝信任自己的能力,并且能够帮助宝宝学习并接纳自己的错误,进一步从错误中学习,同时也可让宝宝培养出接纳不完美的勇气。

  赞美,鼓励,大不相同
  很多父母以为赞美就是鼓励,其实赞美跟鼓励并不相同,赞美可能会使人挫败、气馁,但鼓励就不会出现这些负面的效果。为了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异,让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赞美与鼓励的目的与效果。
  赞美是一种奖赏方式,是在竞争后获得的东西,它只提供给胜利者与最优秀的人。赞美型的父母常对宝宝说:“如果你做了什么什么,你将会得到奖赏!”而这些事往往是从父母的观点与角度出发,认为那是不错的事情,所以赞美是一种促使宝宝去追求外在奖赏的方式,尤其是父母所认定的好的事物。
  鼓励是针对宝宝的努力或进步所做的,当然也包括小小的进步,只不过,重点在于对宝宝潜在的能力与价值的肯定上,所以说,鼓励是一种促使宝宝发挥及贡献自己潜能的方式。鼓励型的父母对宝宝与别人之间的比较不太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宝宝是否能够自我接纳?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困难?鼓励的目的,在于帮助宝宝发现自己有价值。因此,鼓励是通过内在的自我奖励来激励宝宝的,和赞美是不一样的。

  别让赞美害了孩子
  赞美和处罚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方法,过度信赖赞美的教育方式,有可能带来破坏性的效果,使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自己的价值是建立在他人的意见与评价上”的观念:一些顺服型的宝宝往往就是秉持着这种信念长大的,他们大多以能成功赢取他人的赞美为乐,不过,接下来的后果是,赞美可能使得这些顺服型的宝宝感到气馁、挫败,因为他们并不会每一次都获得赞美。
  宝宝也可能变成只有在赞美之下才愿意合作的小朋友;如果没有得到赞美,他们可能会停止付出和贡献,而且也可能不自觉形成这样的观念:“只有在能取悦他人的时候,我才有价值。”这种观念对宝宝未来的人格发展是有害的,因为它让宝宝有忽视自我的想法,成为追逐取悦他人的爱好者。
  拥有这种信念的宝宝也容易产生挫折感,因为他们不可能一直顺利地达到大人的标准,所以越来越少的赞美让他们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如果他们不能得到赞美,就有可能出现更差的行为表现。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值得被赞美,是刻意去证明自己没有价值;或者害怕不能再得到赞美,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不想费心去博取赞美。
  有些宝宝长大之后会出现怨恨权威的个性,可能就与这样的成长过程有关。当父母用赞美的方式“控制”他们时,有些宝宝会拒绝再表现出那些被期望的行为,甚至试图做出相反的行为或出现不适当的行为,如自暴自弃,其实他们是故意用这些不合适的行为,来“击败”赞美型的父母,使他们的控制意图无法得逞,这样会导致恶性循环。

 


刘辉 邮箱:liuhui1000@163.net


教案设计说明:这首诗较为抽象,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求教师作较为认真的指导。而一般的参考书上对此诗又没有较为详尽的分析。在多次的阅读中,对这首诗作了一点比较幼稚的解释,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教学目的:
一、 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 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三、 简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引导初读: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五、 阅读第一小节:
1、 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2、 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 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六、 阅读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七、 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八、1、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复强调的东西。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九、 课堂总结: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十、 作业:熟读。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高中语文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赞美(穆旦),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济南的冬天
    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师资问题?
    阿长与《山海经》
    高一第一单元及《荷塘月色》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高一第二单元及《纪念刘和珍君》
    过万重山漫想
    高一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改造我们的学习
    空间和时间旅行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改造我们的学习
    乡愁
    蜘蛛
    谈骨气
    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的启示
    安塞腰鼓
    种树“种到”联合国
    遨游于文学和哲学的殿堂──《赤壁赋…
    兰亭集序
    驿路梨花
    为你打开一扇门
    扁鹊见蔡桓公(第二课时)
    儿事记趣
    内蒙访古
    小学生质疑大作家 语文书终于认错
    为学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鸿门宴》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
    联想和想象
    阿长与《山海经》
    过万重山漫想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适应新教材…
    《听潮》教学实录
    宋定伯捉鬼
    《绝句》(杜甫)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茶馆(第一课时)
    窦娥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念奴娇·赤壁怀古
    死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扁鹊见蔡桓公
    《短文两篇》——《我为何而生》《〈…


    祝福
    戏曲大舞台
    海滨仲夏夜
    海滨仲夏夜
    夏天也是好天气
    《记念刘和珍君》研究性教学设计(附课…
    胡同文化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长亭送别(表演课)
    论求知
    发问的精神
    秋魂
    读《伊索寓言》
    季氏将伐颛臾
    济南的冬天
    劝学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
    高中第一册第六单元
    高中第一册第五单元
    高中第一册第四单元
    过秦论
    安要塞鼓
    让课堂焕发审美的光辉----谈谈《安要…
    《黄河,母亲河》语文活动课教学简案
    济南的冬天
    让世界充满爱
    沁园春·长沙
    初中第一册第三单元
    有的人
    回延安
    阿长与《山海经》
    五柳先生传
    梵高传(节选)
    敬畏生命
    《祝福》课堂教学实录
    散文诗两篇
    《世说新语》两则
    《过秦论》学案
    成都市语言文字工作知识测试题
    音乐巨人贝多芬
    寡人之于国也
    再别康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中国当代诗四首
    阿Q正传
    中国当代诗四首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重难点梳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相关资料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富春江上
    宽容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