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目的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 


1.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正课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提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讨论并归纳: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提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 


的是不正确。 


8.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9.提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10.提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1.提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2.提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3.提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讨论并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4.提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讨论并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5.提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6提问:讨论练习二。 


四、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屯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什么是实验精神? 


3.我们为什么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4.经书里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我们应该怎么重新认识和思考?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高中语文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济南的冬天
    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师资问题?
    阿长与《山海经》
    高一第一单元及《荷塘月色》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高一第二单元及《纪念刘和珍君》
    过万重山漫想
    高一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改造我们的学习
    空间和时间旅行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改造我们的学习
    乡愁
    蜘蛛
    谈骨气
    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的启示
    安塞腰鼓
    种树“种到”联合国
    遨游于文学和哲学的殿堂──《赤壁赋…
    兰亭集序
    驿路梨花
    为你打开一扇门
    扁鹊见蔡桓公(第二课时)
    儿事记趣
    内蒙访古
    小学生质疑大作家 语文书终于认错
    为学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鸿门宴》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
    联想和想象
    阿长与《山海经》
    过万重山漫想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适应新教材…
    《听潮》教学实录
    宋定伯捉鬼
    有的人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茶馆(第一课时)
    窦娥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念奴娇·赤壁怀古
    死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扁鹊见蔡桓公
    《短文两篇》——《我为何而生》《〈…


    祝福
    让世界充满爱
    海滨仲夏夜
    海滨仲夏夜
    夏天也是好天气
    《记念刘和珍君》研究性教学设计(附课…
    胡同文化
    长亭送别(表演课)
    论求知
    发问的精神
    秋魂
    初中第一册第三单元
    读《伊索寓言》
    寡人之于国也
    宽容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
    高中第一册第六单元
    高中第一册第五单元
    高中第一册第四单元
    过秦论
    安要塞鼓
    让课堂焕发审美的光辉----谈谈《安要…
    《黄河,母亲河》语文活动课教学简案
    音乐巨人贝多芬
    济南的冬天
    《绝句》(杜甫)
    再别康桥
    季氏将伐颛臾
    回延安
    阿长与《山海经》
    五柳先生传
    梵高传(节选)
    敬畏生命
    《祝福》课堂教学实录
    散文诗两篇
    《世说新语》两则
    济南的冬天
    《过秦论》学案
    成都市语言文字工作知识测试题
    戏曲大舞台
    劝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赞美(穆旦)
    中国当代诗四首
    阿Q正传
    中国当代诗四首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重难点梳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相关资料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沁园春·长沙
    富春江上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