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树“种到”联合国
|
江西省新余市草池中学 钟岳
教学目标:一、掌握自读提示里的词语。
二、领会本文中“小人物”表现出的“大主题”
三、学习本文语言通俗、活泼、散发出泥土气息的特点。
重点难点:目标二。
教学过程:(引入: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通讯:种树“种到”联合国。书写标题及体裁。请同学们
翻到第五课,昨天老师已经布置了课前预习,我们来复习一遍。)
一、检查预习,完成目标一:(点名抽查)(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一)注音
惊诧( ) 迁徙( ) 叠( )映 湍( )急 滋( )养
枸( )杞( ) 部署( ) 坚持不懈( )
(二)巩固注音--选择注音全正确的一项并订正错误
A、寂(q i )静 旷(kuang)野 叮嘱(zhu ) ( ji )
B、枸杞(gou qi ) 辗(zhan)房 签署(shu ) ( nian )
C、惊诧(cha ) 滋(zi )长 湍(tuan)急 ( R )
D、迁徙(xi) 机械(jie ) 目睹(du ) ( xie )
(三)二分钟记忆,再点名抽查生词解释:
惊诧: 迁徙:
陆续: 坚持不懈:
叠映: 绵延悠长:
湍急: 滋养:
(四)小结并过渡:大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本文的生字生词;现在我们来学习并掌握课文的内容。
二、导入:有哪位同学知道“荒漠”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描述之后再播放图像资料或传阅图片来加深印象。
接着介绍我国荒漠化状况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概况。并介绍防治荒漠化的手段及意义。再转入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通讯,就是报道一位中国普通女性因种树治沙而受到联合国的邀请,参加联合国国际
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八次政府间谈判会议的事迹。
三、课文讲解,完成目标二。
(一)、通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这篇通讯报道的时间顺序较复杂,所以将时间顺序重新理顺来设计问题,
便于初二的学生较快地熟悉课文内容。
1、这位中国女性是谁?
2、说说她的名字的来历?
3、她是哪里人?她的家乡过去是怎样的?如今又怎样?课文举了哪个村子的哪户人家为例来说明?
4、这一切变化是谁带领、扶持的?植树造林、治理荒漠有什么意义?说说树林召乡人对种树的意义有什么
新的认识?
5、树林召乡的治沙工作及成就在什么时候得到了联合国官员的赞叹?什么时候又被拍成专题片?
王果香什么时候受到邀请参加联合国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八次政府间谈判会议的?
6、 请划出王果香在会议上对这几年在树林召乡治沙成就的概括的句子?她的成就在联合国引起什么反响?
7、如何理解课文标题“种树‘种到’联合国”中的“种到”?
(二)、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名提问并归纳明确:
1、王果香--内蒙古达拉特旗治沙协会会长、树林召乡副乡长。
2、她的名字是她爷爷取的,叫王果香,寄托着祖辈的希望。她的哥哥叫果绿,姐姐叫果梨。都寄托着这个
愿望。
3、内蒙古达拉特旗树林召乡人。地处库布齐沙漠边缘。过去那里沙化严重,人们生活贫困。如今树林召乡上
至老人,下至儿童,对种树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认识了过去,看到了未来。树林召乡张铁营子村的赵金马家
开发沙地,种起果树,搞林粮套种,如今年收入5万元。张铁营子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果树村。
4、王果香。通过植树造林来治理荒漠,改善生态环境,从而脱贫致富,改变命运。认识到要生存就必须改造
自然环境,植树使警醒的人们认识了过去,看到了未来,最终变为一种一种全民性的自觉行动。
点评:要改造生态环境,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必须要全民自觉行动。树林召乡人的新认识就是树林
召乡的希望,就是树林召乡的未来。
5、1995 年9月。1995年10月。1996年1月17日。
6、经几年的努力----搬了回来。令在坐不同国籍和肤色的代表震惊,为她的精神深表敬佩。
7、“种到”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可理解成“得到”或“来到”。文题的含义是:王果香带领乡亲们种树
治沙的经验和成果得到了联合国有关部门、领导的赞赏和认可。“种到”一词,使文题耐人寻味,设下悬念,
激起读者的兴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小人物”的平凡工作也能造就成辉煌的业绩这一大主题。
(三)、小结:归纳中心
本通讯通过报道小人物王果香种树“种到”联合国的事迹,表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主题:在沙漠化日益严重
的今天,植树造林,迫在眉睫,谁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谁将得到全世界的赞扬,永载史册。
我们要向王果香学习,把植树造林看[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高中语文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种树“种到”联合国,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安塞腰鼓 |
下一篇文章: 遨游于文学和哲学的殿堂──《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