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现状与展望
|
华南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魏春燕 李林
一、90年代以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简短回顾
目前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日本为了使教育适应技术革新、经济高速增长以及相应的社会变化,同时解决教育本身在量的方面急剧扩充所带来的问题,开始了“第三次教育改革”。1971年日本官方教育审议机构——中央教育审议会提交的报告认为,日本高等教育改草的中心课题是:(1)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学术研究高水平化,(2)高等教育内容的专业化和综合化;(3)教育、研究活动的特性及有效管理;(4)确保高等教育机构自主性和排除封闭性;(5)尊重高等教育机构的自发性和国家有计划的援助与调整。在这样的课题意识的基础上,该报告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13个方面的基本设想,其重点是高等教育的多祥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70年代的改革仅仅是在大学的课程程设置和学校设置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在课程上实行综合化的改革,把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把普通教育内容置于专业教育之中,取消二者之间的严格界限;以1973年筑波大学的设置为标志,日本陆陆续续设置了一些新型的大学、学部和学科。
进入80年代后,以设立直属于首相的“临时教育审议会”(1984年)为标志,日本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根据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建议,文部省于1987年9月设立了大学审议会,以便从根本上对日本的高等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审议,并向大学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大学审议会根据文部大臣提出的咨询事项以及大学改革的实际课题进行了多项研究和审议,在之后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80年代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放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相互开放、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向社会和国际开放;(2)充实与改革研究生教育:大幅扩充,并在培养目标、类型和课程等方面实行多样化的改革,研究生教育的制度也趋灵活化;(3)加强学术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并加强产学协作、国际交流与协作。
二、9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
到了9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大学入学率的进—步增加(1996年日本高中生升人大学、短大的入学率是46.2%)以及日本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国际化,日本大学的问题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批判:大学及大学师生的社会价值和地位急剧 下降。过去人们认为大学是“学问之府”,而现在 的大学则成了“休闲地”、“考试和就业之间的缓冲地”,现在的大学生则如“拿粒石子掷向年轻人,包准打着大学生”这样的笑话所反映,不再是社会的精英分子,许多学生打工玩乐多于学习,尽量选修轻松的课程以取得学分,或者上课开小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受上述影响,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大为降低,有的教师对自己的科研项目还很积极认真,对于教学却没有什么热情,消极对待,很少有意识地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讲义内容。
总的来说,影响90年代大学改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方面:(1)升学率的提高及学生的多样化。多样的学生不仅有多样的学习需要,还带来了上述各种教育教学上的问题。(2)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化、跨学科化和国际化。随着世界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大学教育研究的水平也要不断提高,尤其对于日本的大学而言,为了能适应产业成熟化的日本发展的需要,必须致力于进行独创性的研究和开发,学术研究的跨学科化和国际此也就更显紧迫.(3)培养适应新型产业需要的人才。与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时代不同,现在生产高度附加值产品的中小企业日益占据重要地位,而这种产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只要有对企业的服从和忠心就可以了,而是要在掌握高度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创造性。(4)希望终生学习的人增加。人们认识到终生学习在充实自己、适应社会和经济变化方面的重要性,要求大学提供这样的机会。
根据大学审议会关于高等教育个性化、教育研究高水平化、经营管理活性化的建议,1991年日本进行了大学设置基准等的改正,之后的大学改革主要朝着三个方向在进行:(1)强化大学的教育机能,发挥各个大学的特色和个性,重新组织教育内容,开展富有魅力的教学,以培养能适应时代变化的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才。(2)充实强化研究生院,以促进国际水准的酸青研究,并培养出优秀的研究者和具有高水平专业能力的技术人员。(3)进一步灵活开放以大学为中心的高等数育机构,提供丰富的终生学习机会.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
1.充实本科教育
首先,在教育内容方面,1991年改正前69大学设置基准不但规定了本科毕业必需的学分数(124个学分以上),还详细规定了各个课程各自所需要的学分,现在的设置基准则只规定了毕业所需的124个学分,不再对科目区分及相应的学分做出规定,把此权限交给了大学。到1996年已经有80%以上的大学按照新的大学设置基准的精神重组了教育课程;不再把课程分为教养教育和专门教育,而是构筑4年一贯的课程体系;依靠所有院系的力量来充实教养教育。另外,各个学校还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加强了实践教育,同时也根据时代的要求增设了一些新的科目,以充实情报处理教育,改善外语教育。为了提供更多的选修机会,更多的大学与其他的大学缔结“学分互换”的协定。
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各个大学都在探索更为有效的教育方法.总体上来看,日本的大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改革效果比较显著:更多的大学编制大学学习指南(每个学科的教学计划,系统而详细地介绍教学目标、预定的教学内容以及参考文献等),且有很多大学将其做成数据库;实施少人数教育的大学也有增加,尤其是将外语教育、实验、实习、讨论等的教学少人数化;许多大学采取问卷等形式,实施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评价;出现了由教师组成的旨在改善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组织,也有大学设置了旨在开发教育方法、帮助教员进行有关研修的中心;考虑到与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内容相适应,更多的大学开始实行按学力编班,按学力状况实施补习教学;在学生的成绩评定方面,一方面,许多大学为了确保学分认定的客观性,学科的评价标准由多个教师进行协商以达成一致,另一方面,也有大学为了严格大学的教育成果,对在一定期间没有达到一定成绩基准的学生予以休学劝告、退学劝告的处理;各个大学都利用通信卫星及光纤系统以及其他多媒体系统积极推进远距离教育。
2。充实和加强研究生院教育
首先,是要把研究生院建成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基地,在质、量两方面进一步充实研究生院的教育。90年代以来,日本的研究生院学生数有相当的增长。1990年日本研究生院的在校生数(含硕士生、博士生)是90238人,到1994年增至138752人,1995年又增至153423人。然而,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研究生院学生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还是很低的。关于每千人中的研究生数以及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美国是15.65%和7. 7%(1992年),法国是18. 8%和3.6%(1993年),日本则仅仅为6.1%和1.1%(1994年)。因此,必须在量的方面大力充实研究生院的教育。日本进行了研究生院制度的改革,使其更加灵活更有利于吸引学生入学及完成学业,主要措施如下:(1)研究生院的入学资格及修业年限的弹性化。到1994年,没有达到标准的修业年限而毕业的硕士有47人,博士164人,到1995年,本科学习3年后就直接升人研究生院的有145人,本科毕业后有2年以上研究经历的人不经过硕土课程直接读博土的有146人。(2)研究生院的形态多样化。除了在80年代改革中出现的综合研究生院大学、联合研究生院、独立研究科及专业方向等等得到大力推行外,另一种形态的研究生院——协作研究生院(与大学以外的研究所等协作实施教育研究的研究生院)出现,如与NTT情报通信研究所协作的电器通信大学研究生院。到1996年,已经有15个大学的31个研究科与校外机构进行了这种协作。
在质的充实方面,主要的措施有:(1)对于取得教育研究优良业绩的研究生院,重点充实其研究费及尖端大型研究设备费。(2)加强对研究生院学生的支援,充实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院制度(1996年对于博士后期的资助额是每月19万7千日元)及日本育英会奖学事业(1996年度的资助额是每月硕士生8万l干日元,博士生11万2千日元)。(3)更多的大学采用学生助教,让研究生院的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指导本科学生或者辅导学生实验、实习、模拟演练等。(4)国际交流更加活跃。一方面是日本的在校学生通过一年内的短期留学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另一方面是充实外国留日学生的教学,既充实对留日学生的日语及日本情况的教育,也有大学开展用外语进行数学的。
除了创造新知、培养研究者以外,现在的研究生院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培养高级技术人员。根据1989年改正的研究生院设置基准,博士教育不仅要培养研究者,也可以以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为目的。目前,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博士专业主要是国际协作、情报系统学、经营管理、企业法律事务等。另外,研究生院通过昼夜开讲制、夜间研究生院以及社会人特别选拔制度等,在在职人士的再教育(回归教育)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大学进一步向社全开放
首先,是向社会开放设施设备等学习条件,为社会人士提供更多的终生学习机会。主要措施有:(1)根据1991年改正的大学设置基准,单科进修(可以在大学学习特定的科目或课程从而取得学分)制度化,而运用这一制度的大学和利用的学生在近几年都有了很大的增加。(2)有更多的短期大学或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进入大学本科4年级学习,到1995年已达12348人.(3)广播电视大学规模更大,到1996年已有学生数约6万4千人,而且还利用学分互换每年接收约5千名其他大学的学生。另外,广播电视大学正在筹备利用人造卫星扩大传播对象地区。(4)根据1991年改正的大学设置基准,在大学以外的机构进行的各种学习也可能被承认学分,例如通过实用英语技能测验或日本汉字能力测验等文部大认定技能测验的就可以取得一定的学分,许多大学也承认学生在专科学校的学习。(5)大学的公开讲座很活跃,1995年约6190个讲座,听讲人数约62万人。(6)创设学位授予机构,使得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各省厅所属大学校(归日本官房行政官厅管辖,不是学校教育法规定的大学,但教授与大学同等的专业技术及知识,如防卫大学校、水产大学校等)的毕业生也可以取得学位。在1994年,学位授予机构授予1544人“学士”学位,90人“硕士”学位,14人“博士’学位。(7)加强对在职人士的回归教育。为了更有利于在职的社会人士到大学学习,日本的大学积极推行昼夜开讲制、夜间研究生院、社会人士特别选择制度、研究生院水平的为社会人士特设的课程等.
在向社会开放设施设备、提供终生学习机会之外,日本的大学也向社会开放其经营管理。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大学的改革,日本的大学在进行自评的同时,许多还采用校外的第三方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在社会上公布。为了征求校外有识之土对大学面临的课题及将来构想等的意见,许多大学还设置了校外人士参与会、产学官交流恳谈会及支援留学生恳谈会等。另外,大学还积极推进与产业界的合作,共同研究很活跃,很多国立大学还设置了在企业捐赠金基础上的捐赠讲座或捐赠研究部门。在教员的录用方面,国立大学的95%、公立大学的77%、私立大学的45%是采取公开招聘,而在公开招聘的教员当中,有25%(1994年度)是来自大学外(如民间企业、官公厅、自营业)。为了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大学的改革信息,很多大学还将学科介绍、自评报告向社会公布,并送给相邻的高中或公立图书馆以及教育委员会以供其参考。
三、高等教育改革的展望
这些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日本的高等教育按照大学审议会“高等教育个性化、教育研究高水平化、经营管理活性化”的方针,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年来的改革措施以及相关的讨论促使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教界人士日益认识到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地参与到具体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切切实实地推动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
当然,改革是一个过程,许多的改革措施在实践中也有争议,而且,在改革实践中人们又会不断发现高等教育新的问题。不仅仅是日本的高教界,学生、社会以及产业界都纷纷指出日本高等教育在教育研究、经营管理方面的各种问题, 例如:本科教育的定位问题(许多教师不重视);课程改革不适应多样化的学生的需求;轻视教养教育以及专业细分化的倾向;学生成绩的评定以及毕业生质量的保证问题;教学科研设施设备以及教育支援的问题;在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中,所开课程及其内容与社会需求和实践脱节;大学教师‘向质化”,即使在同一学校也很少有不同研究室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与社会和国际的交流合作不够,大学经营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往往对变化的应对迟缓;一些大学评价往往流于形式,未能与教育研究活动和大学经营管理的改革相结合等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也为了使日本的高等教育适应21世纪和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日本政府和各个大学都在努力探索21世纪日本高等数育应如何改革。1998年10月。日本大学审议会提交了题为《21世纪的大学像和今后的改革方策——在竞争环境中充满个性的大学》的咨询报告,全面展望了21世纪初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及改革方针政策。紧接着,一年之后的1999年11月,日本文部大臣又就“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应有状态”向大学审议会提出咨询,要求站在“全球化时代”的高度探讨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如何建设面向世界开放的大学、如何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等项目。从这两次咨询的相关文献我们可以一窥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向。
日本大学审议会认为,当今世界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自由贸易体制的扩大,社会、经济、文化的全球规模的交流普遍化,国际间的流动性和相互依存关系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国际间的竞争也更趋激烈,因此这是一个更趋复杂化、更不透明的时代。而“在这种流动和变化的时代,生存的保障就是教育和终生学习”(1999年6月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公报观点)。在这样的背量下,日本为了达到其“智慧创造立国”以及“在国际社会发挥主要作用”的目的,其高等教育机构就必须及时地提供能适应国民终生各个时期需要的适当的教育,这种教育要能使学生学到与急剧变化的时代相适应的创造性的知识和技术,为日本培养出能活跃于世界舞台的人才。而为了达到这些目的,适应日本经济、社会以及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多种多样的要求。日本的高等数育机构必须多样化、个性化(大学、研究生院、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专门学校、国立、公立、私立大学,乃至每一所学校都要有自己特色的定位和目标),而升入高等教育机构的入学率也将大幅度上升(虽然由于“少于化”原因学生总数会有所下降),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支撑体系、大学的经营管理等等各个方面也都应该有相应的改革。
总的来说,21世纪初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就是建设在国际竞争中“充满个性的大学”。而为了建成“充满个性的大学”,大学必须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革;
1.重视培养学生的课题探索能力,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
本科教育阶段要在重视培养学生的课题探索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将来作为专业人才的基础能力。所谓“课题探索能力”主要是指一种“能主动应对变化,能独立探索将来的课题,并能立足于广泛的视野对课题进行灵活而综合的判断的能力”,而为了培养这种能力,就必须重视教养教育,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学生具有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自主且综合的思考而后进行准确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使学生能从与社会的关系来定位自己的知识和人生。专业教育中也应该贯彻教养教育的基本精神重视“基础和基本”,通过教给学生各关联学科的关系、学术和个人的人生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能主动探索、解决课题的基础能力。另外,为了培养学生能活跃于国际舞台的能力,要在充实外语教育、促进海外留学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本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对国际社会重要课题的认识,并通过各种训练培养他们表达自己主张的能力。在教育方法方面,则要求实施认真负责的教学管理和严格的成绩评价,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同时通过教师和学生对整个教育活动和各个教师的教育活动进行评价来改进教育质量。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培养研究者的研究生院要努力建成卓越的教育研究据点,有关的经费也应该实行有重点的倾斜分配,而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研究生院应该在课程、教员资格以及修学条件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要重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
2.教育研究系统柔性化,确保大学的自律性
为了能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本科教育阶段可以采取不满四年就可以毕业的例外措施,扩大秋季入学和学分互换,创设学分累积加算制度,而研究生教育阶段则可以按照社会人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制度上确认“1年制硕士课程’和“长期在学硕士课程”。为了使大学组织可以有更多主动性和机动性,政府方面应该在大学的行政、财政管理方面有更多宽松的政策。另外,大学应该加强同社区和产业界的合作和交流,进行共同研究,共同开发教育计划.
3.在学校的组织管理方面,建立负责任的决策和实施体制
当今大学的教育研究日趋边缘化、综合化,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比以往更为密切化,这些变化都促使大学建立一种新的更为开放和积极的自主自律的组织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一方面要明确学校内审议机构和执行机构的工作应如何分工和合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听取社会上的意见,明确大学对社会的责任。另外,为了方便有关人员了解大学情况,大学有责任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如关于学习机会、关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关于毕业生出路,关于大学研究课题、关于大学的财务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4.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系统,促进大学的个性化和教育研究质量的不断改善
在进一步充实大学的自检、自评的同时,要致力于建立站在客现立场上进行评价的组织即所谓“第三方评价系统”。这种评价组织应该在对大学进行透明度比较高的评价的同时,收集、提供大学的评价情报,并对评价的有效性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向各个大学反馈评价的结果,促进大学教育研究活动的个性化和质量的提高。在客观细致的评价的基础上,各资源分配机关还可以进行更为客观和公开的适当的资源分配。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现状与展望,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外国教改一瞥 |
下一篇文章: 美国把课程、教学、技术联系起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