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
|
胡学文
教学目标 1、了解巴金及其代表作品。 2、通过自读来理清课文的结构。 3、学会鉴赏散文的含蓄之美。 教学重点 1、灯的象征意义是教学的重点。 2、本文的主旨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1940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长篇小说《家》是他的代表作。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二、题解 本文写于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在党的领导下坚决抗日。作者写“灯”,就是象征了党的领导的光明,向往光明的前途。 《灯》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抒情散文,它表明了巴金在抗日战争在最艰苦的年代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当有人提到《灯》这篇散文时,老作家十分动情地说:“《灯》确实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散文。” 三、内容分析 1、《灯》的整体结构是纵横递进式的,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实现了两次由“具体物质的灯”到“抽象的精神的灯”的升华,以此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鉴赏这篇散文,首先要理清线索和思路,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所蕴含的哲理和所抒发的浓郁感情,仔细体味文章深广寓意和象征手法。 2、线索和思路。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首先要理清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线索大致如下: 眼前:(1—4) 回忆:(5 ) 眼前:(6—8) 联想:(9—11) 回忆:(12) 眼前:(13) 从这条线索看,全文内容始终围绕着“灯”展开和深化,使千百个鼓槌都打在了一个点上,但从表面看,这条线索显得零乱,如“眼前灯”和“回忆灯”多次交叉出现。这就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提示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从更深层次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全文总体思路可归纳如下: [思路]
1段起点——窒闷 ↓ (苦闷忧虑) 2至8段 展开——具象灯的作用 无意受惠 ↓ (扫除黑暗,给人温暖,批路) (眼前灯 升华——心灵作用 →回忆灯 ↓ (给人安慰、鼓舞、勇气) →眼前灯) 拓展——具象灯(灯塔、孤灯) ↓ 作用(海上导航) 有意受惠 9至12段 第二次升华——精神灯(指火炬至今亮在眼前) →联想灯 ↓ 作用(人生导航) →回忆灯 深化——精神灯(自杀者看到的灯) →眼前灯 作用(拯救生命,改变人生)
13段终点——微笑
全文就灯的作用实现了两次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又从两个角度写了三类灯: l无意中使人受惠的灯 l虽是有意施惠,但仅仅是为亲人、情人而点的灯 l不仅有意,而且完全是为了救护一个陌生人而点的灯 就如同“三个里程碑”,将作者的思路与感情逐步推向了最高峰,因而得到启示,使作者在最黑暗的年代看到了光明,坚定了必胜的信念。 3、突出关键词语 (可以在理清思路过程中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 第一段,说明“噩梦”“窒息”“寒夜”等词语在文中含义。 象征政治环境的黑暗和作者找不到理想出路压仰苦闷的心情。 第二段,“沉睡的大海”比喻什么?为什么“灰白色的马路”“像浪花似的浮起来”? “沉睡的大海”比喻黑暗的浓重,越是“黑暗”,越衬托出灯光的可贵。“马路”的浮现,显然是灯光的作用,写“马路”实际是巧妙地暗写灯光。 第三段,写灯光“从平房里射出”有什么用意?“扫淡”一词可否换成“照淡”“减弱”? “灯光”来自“平房”,意在暗示光明、希望在人民之中。“扫淡”一词十分有力,它突出了对光主动搏击,迫使黑暗变淡的情意,“照淡”“减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第四段,灯光使几种人受益?文中强调哪种人需要灯光,为什么? 三种人:“我”,“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黑暗中换索的人”。第三种人最需要灯光的指引,所以作者特意写了眼前一个“夜行者”,说灯光使他“眼里、心上”感到“明亮、温暖”,给他指路。 第五段,说明“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这句话的含义。 强调灯光的普遍作用——指路。 第六段,作者在“廊上”看到“在雨中摸索夜路”看到灯光,感觉为什么没有一点分别? 迷路人需要灯光指路,迷途的灵魂更需要灯光的指引,才能从迷阵中找到归路。文意从灯的物质作用升华到精神作用。 第七段,“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 这是对上文的补充,强调[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例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灯,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词七首 |
下一篇文章: 萝卜(论坛原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