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七首
|
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清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年。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品味苏轼词作,领略旷达人生》
苏轼词一改前朝词风,打破了词坛婉约派一统天下,以其“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尘垢之外”的豪放、旷达风格,体现其旷达人生。 旷达中见豪放的特征大家见的多了,最典型的就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但他并不是一味地只会豪放。“无情未必真豪杰”,在他的许多词作中,荡气回肠的怀妻之情,缠绵悱恻的惜春之念,委婉深切的思乡之意都是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从中了解到,作为生活的达观者的苏东坡,同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君子,伟丈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例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悼亡词,读之令人潸然泪下。上片就现实写,写梦前的和致梦的原因。夫妻两人十年生死相隔,时间久长,谓想“不思量”;但即使“不思量”也“自难忘”;虽自难忘,却因阴阳相隔,相距遥远,而“无处话凄凉”;明知“无处话凄凉”,却又假想“相逢”;好不容易相逢,却又担心“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寄寓了作者身世漂零的深沉感叹。下片写梦中、梦后。“幽梦想忽还乡”,却无法倾诉衷肠,只好“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以无言胜千言万语;料得三句,梦醒回到现实,不说自己如何罹妻子,而说妻子因思念自己而断肠,真可谓句句转,笔笔转,把思念之情哀伤之情表达得真挚深婉。作者还善于用白描的语言,作生动形象的外貌刻画和场景描写。如“尘满面,鬓如霜”,仅六个字,就浓缩了十年蹉跎的经历;“小轩窗,正梳妆”,六字特写镜头,再现了伉俪恩爱的生活;“明月夜,短松冈”,则是用具象的凄凉场景,表达了抽象的无穷哀思。实为悼亡词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世佳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写此词时苏轼已远离朝廷五年,与弟苏辙也阔别七年之久。本词通篇咏月,月是全词的中心形象。上片借明月自喻并咏怀,下片咏月怀人,处处关合自然景象与社会人事,寄寓作者出处进退的矛盾,融注了他对宦途险恶和人生离合的体味。“我欲”三句,则把这种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进一步具体化。“乘风归去”是主观愿望,“高处不胜寒”则是客观现实。两者的矛盾对立,使想“归去”的作者又因惧其“不胜寒”而却步,形象地表明了作者既眷念朝廷,又畏惧朝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既想归隐,又不甘于无所作为的矛盾心理。“起舞”二句,既有顾影自怜的孤独,又表现出矛盾斗争后立足于现实的决断。下片融写实于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转朱阁”三句,兼具月照不眠之人和不眠之人望月更无眠两层意思,故有“不应有恨”二句之怨。不应二句将人之情感移之于月,有月圆反衬人之不能团圆。哀痛之情已深于照无眠。“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将人生现象与自然规律沟通起来,以旷达的胸怀,超脱孤独的思念。结尾二句,将离别怀人之情归结到美好的祝愿,所慰藉的不仅是作者,而是世上一切因离别而哀伤的人们。总之,上片以“何似在人间”解不能归去之苦;下片以“千里共婵娟”解“长向别时圆”之恨,体现了苏轼旷达开朗的个性。景情理三者浑然一体,成为古往今来不可多得的佳篇。“”
鹊桥仙
一、背景材料 这是宋代词人秦观以牛郎织妇鹊桥相会的传说,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少举进士,不中,曾见苏轼于徐州,苏轼以为有屈、宋之才,王安石亦谓其诗清新似鲍、谢。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擅诗文,词为北宋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有《淮海词》。 《鹊桥仙》,词调名,出《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口。”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 二、这首词以七夕织女渡银河与牛郎相会的古老传说为题材,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三、层次结构 上阕写织女与牛郎相会。 下阕抒依依不舍之情。 四、写作特点 语言清新凝练,织女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环境的渲染,心情的刻画,而写得鲜明优美,浓厚深挚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含蓄。 五、重点难点分析 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人的爱情若是坚贞不移的,又哪在乎朝夕相聚呢?这两句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立意新。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度相会,毕竟地久天长;人世夫妻虽然朝暮相聚,却是百年顷刻,于此补充说明“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产间无数”之意。这一反常人爱情观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一剪梅
一、背景材料 这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不久,当丈夫外出求学时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词,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父亲格非博通经史,工于词章,母王氏亦工文章。清照幼有才藻,年十八,嫁太学生赵明诚。夫妇曾致力于金石书画搜集整理和研究,后因明诚仕途之挫,几度迁徙,明诚死。李清照几经丧乱,数罹颠簸,客死异乡。李清照前期词多涉闺情相思,不管风韵优美之作,南渡后,故土之思与身出之悲常入词作,风格低回婉曲,凄苦深邃。艺术成就极高,是著名的“词家三李”之一。 二、谋篇立意 这首词以红藕香残,花自飘零的清秋为衬托,精心刻画了情侣相别,愁肠百结,无法排遣的相思之苦,深刻地表达了与情人难分难舍的离情别恨。 三、层次结构 上阕借景抒情,将别后的孤寂和深沉的思念融于凄清的景物。 下阕以娓娓自述,轻轻叹息,设想别后无限思念的心情。 四、写作特点 这首词用语浅近而感情深挚,以秀美的语言铺成工巧绚丽的画面,有百宝流苏的绮丽,行云流水的空明。意境幽邃,情感细腻。 五、重点难点分析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语言平实浅近,而感情却深沉诚挚,试体会它在全词的作用。 这句写别情,语言浅近,情感真挚。“才下”紧接一个“却上”,写出离别之愁竟难有瞬间排解。爱的诚笃,情的深挚,在一种十分形象而动人的情境里,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在整首词尾,将那种无法排遣的离愁别恨点染得绵邈而深沉,幽邃而浑融。升华了全词的主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背景材料 这是南宋词人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例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词七首,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赤壁赋 |
下一篇文章: 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