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佳林同学读作文。关佳林:品其诗文悟其为人---鉴赏东坡诗文东坡为人,形诸诗文,更高于诗文。一味地执著经不起挫折,至刚则易折。幸而他并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被贬的经历使灵动的他很快就成熟了。他使自己冷静下来,平定那颗因报国无门而焦虑不安的心。慢慢地,他使自己的灵魂浮出肉体,凌空而起,怀着旷达的心胸俯视整个世界---他终于学会了超脱。于是,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气象之雄浑,心胸之开阔,分明展示出东坡超脱的心境。这种超脱既不是与世无争的归隐,也不是放弃报国大志的出世的消沉,而恰恰建立在对祖国更深沉更浓厚的爱之上:"吾虽怀坎懔之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这才是几经洗炼后的苏东坡的英雄本色。他虽几次遭贬,但对祖国的爱丝毫都没有泯灭。这也是一种执著:一种宽容的执著,一种不求占有的执著,一种成熟的执著,一种超旷的执著。 师:请金锐同学读作文。金锐:无往不适的乐观---我读苏东坡我还要谈一谈我眼中的苏轼。早年的苏轼就是一个乐天派。"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苏轼深谙这个道理,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一句表现出了这样一种精神。在顺境中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尚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而在逆境中仍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他因不满王安石变法,求外职到密州。但"烈士暮年"尚且"壮心不已",更何况正处不惑之年的他呢?"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就是乐观。后来,他又因写诗"谤讪朝廷"遭贬至黄州,在"亲朋无一字"的情况下,他似乎也想"乘风归去",但随后又作出"何似在人间"的结论。在经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精神历程之后,他开始用平静的心态去观察人生。在顺境中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这实际上是一种执著;在逆境中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不向困难低头,就是超脱。苏子有一个智慧的人生。"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感觉到自身的存在"。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心理历程。刚入实验班的我,是一个悲观的我。"学会悟,做个创造性的思考者",这是素质教育在我心中奏响的最强音。终于,在一次感悟作文中,我勇敢地剖析了自己悲观的原因。老师表扬了我,而且要我在下次班会上读给大家听。当我在众人面前解剖过自己以后,我只觉得讲台上的我已经变成了一个乐观向上的新我。现在,进亦难、退亦难的人生两难处境再也不能困扰我了。我只觉得活得很明白、很痛快。在苏轼乐观精神的感召下,我也要乐观地说上一句:"人生,真好!" 师:听了这两篇文章后,我想问孙笑非同学一个问题。(孙笑非站了起来)我在你的文章上写了一个"空"字,请问你是怎么理解我的这个评语的?孙笑非:老师的评语评得很对。(众笑)我下场)师:等等,我要来采访这两位歌手。你们既然唱得这么投入,请问,(对于慧洋同学)你理解作者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说真话!于慧洋:我虽然不认识这个作词者(教师插话:"不用认识"。众笑)但我认为他对潇洒人生概念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他只是局限。想老师说我作文空,是因为我的文章并没有联系我的实际,没把评价苏轼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联系起来。老师的目的是让我们在读懂苏轼的同时,指导自己的人生。可我写作时只顾分析苏轼,忘了剖析自己。我想这是我这次作文失败的地方。 师:你说得很对,但还忘了另一方面。在评价苏轼时,一定别忘了像前边同学那样引诗引文,特别是引用原句,这是我们评价的依据。当然,联系实际未必都得作自我解剖,一会儿我们会看到一些文章没有具体说自己如何,只是谈了一种普遍现象,也一样是联系实际。看来,孙笑非同学很有悟性。下面由张大淼来读文章,大家听一听她与金锐的文章有什么区别。张大淼:我的文章名叫:一位诗哲与其说苏轼写诗作文是在挥笔泼墨,不如说他是在挥洒人生。他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人世险恶、官场失利、壮志难酬却无人可诉之时,无数次的宽容了这个世界,也从而超脱了自己。于是瞬间的失望之后,他依然爱着世界,爱着人生。他的作品是他哲学化了的生命的写照。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又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在悲观、执著与超脱之中,苏轼走着自己螺旋形的智慧的人生之路。赤壁下"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解脱,兰溪前"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自信,出猎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情豪志壮,十五赏月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真理深……哪一篇作品没有苏轼对生命的注解,对人生的彻悟?那是形象化的哲学教科书。他的文字为他的生命作了最精彩的诠释,而他的人格才是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篇宝作的源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诗哲如一只鸿雁在时空中飞过。他并没有料想在近十个世纪以后,人们依旧在惊叹于他的诗人品质与哲人风格,而他,是并无暇顾及这些"指爪"的。 师:在听你文章之前,我设了一个问题,没想到你的文章中已没有那个问题了。我在你的文章中的一个词上画了一个圈,我想抓住它做文章,结果这句话没有了。(众笑)你说面对苏轼,有一种什么感觉?张大淼:渺小感。师:为什么改动?(众笑)张大淼:因为苏轼不是神,而是人。面对人时不应有渺小感。而只有面对神时才有渺小感。师:对!请坐。我们三周之前学了一篇《人间鲁迅》。面对着伟大的鲁迅,我们都不该感到自己的渺小,我们应感到伟大人物使我们深刻意识到了什么?(众答:"自身的存在。")而我们在自己生存方式的选择中只是应该如何?(众答:"不拒绝他的参与。")金锐同学在文章中把这点说得很明白。我们如果一看到伟大人物自己就"堆"了,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哪去了呢?我们在伟大人物面前应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发展我们自己,来作一个"特立独行"的(教师语气故作一顿)众答:"人"!(众笑。注:实验班曾学过一篇名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文章。老师一问,勾起了大家的联想。) 师:张大淼的悟性也够高的。我只是在"渺小"上画了个圈,刚才一听,她只是谈"人",我就知道她自己改过了。下面请秦一同学读她的文章。秦一:我读苏轼的执著与超脱整整十几天,诵苏轼的诗,读苏轼的文,我试图从字里行间勾勒出一个从前不为我所了解的、全新的苏轼。他如孩子一般天真单纯的性格让他显得热情而豪放。他"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他充满自信地喊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但是,这种天真单纯是有沧桑和深沉垫底的天真,而不是轻浮的狂躁。这种天真,纯朴而不雕琢,新鲜而不因袭。我们曾无数次地慨叹现代世界的。感受经过其厚重的生命底蕴的升华而形成对人生的领悟,从而让自己在喧嚣的尘世中真正做到心如止水,从容自若。他以极其旷达的胸襟接纳了所有的大喜大悲,虽然也曾痛苦、彷徨,但是那份豁达让他最终学会因缘自适,识度明达,走入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正如周国平所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正是这份豁达,让苏轼在最应该悲观的时候仍然能笑得出来。这份豁达让苏轼与自己身外的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他开始自省;这份自省又使他和真实的人生贴得更近。这样,他生命的底蕴越积越厚,他也真正走向了成熟。苏轼成熟在一个男人最重要的年月,与那些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的人相比,他真是好命。我们呢?如果能在18岁读懂苏轼,岂不更是幸运?(学生评论)王麒:张大淼的文章用周国平的悲观、执著、超脱三者此消彼长动态平衡的理论,还有金圣叹在批《西厢》中说的那种"本我"、"非我"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了苏轼的执著、超脱的原因,而秦一文章写得最好的地方在于谈到了在"归真"路上的正确方式:悲观、执著与超脱的结合。我写的文章也是《苏轼的悲观与执著》,我想念一下。师:你别念全文好不好?你把你最精彩的地方念一下。 王麒:我把苏轼与辛弃疾做了比较,我在文章中分析道:朋友曾说东坡与稼轩相比较,他更喜欢前者,因为在二者共有的执著之外,苏轼更有超脱。我当时正沉浸于辛词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刚劲雄健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愤郁悲壮。所以很是不以为然。然而,近日读了余秋雨和周国平两位先生评论苏轼的文章,又看了些苏轼的作品,这才觉得"痴心不改"虽然可贵,但执著中有超脱却尤为难得。……苏轼怀才不遇这一点与稼轩颇似。但辛弃疾愤而质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时,苏轼却悠闲平静地吟了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便是超脱。逆境中达观的态度,痛苦后成熟的标志,或许可称之为涅,将官场中浸渍许久的"假我"剥离,炼化,洗净,让潜心释道,钟情山水,恬喜悠游的"真我"重生。但我们很多人竟将苏轼的超脱误解了。每一次失败都用"超脱"来抵挡,然后心安理得地等着下一次失败,可超脱是建立于执著之上,他们却毫不顾及。没有执著就谈超脱,不过是懦弱或懒惰罢了,怎能以此与苏子相提并论?对苏轼这位抱执著而超脱的诗人,我们当然不能忘了"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的超脱达观;更不能忘记其意欲"雄姿英发"的执著。这样,才算是诗人的知音吧。师:王麒对许多人的文章都做了评论,至于他自己的文章最精彩的地方,除了苏辛比较外,就是他还论到有人把"超脱"理解成什么?众答:"回避现实,逃避现实。" 师:这也是一种联系实际。 师:我这里有一篇作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假设苏轼活在当代,他是否还能作到乐观处世,我不敢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