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地理》课程(八年级下学期)教学指导意见
一、教学目标
1.地理课程总目标
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八年级下学期具体目标
(1)知道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2)初步学会根据中国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3)在学习中国的区域时,既要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也要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 (4)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1.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地理》 2.课时安排: 1课时/周(另1课时含在《历史与社会》中)
三、教学建议
(一)调整教学内容
补充已学武汉版《科学》和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中缺失的而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地理》中所涉及的内容。在新学期里,要以专题形式补上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地理》的第六~十章、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四章的内容,并要有适当的作业练习。不作讲授要求的内容有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新疆的自然环境及其绿洲农业(《历史与社会》中已涵盖),考试也不作要求。
(二)具体教学要求
1.地理差异(不作考试要求) 2.认识区域
(1)位置与分布 ①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②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③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④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⑤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⑥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①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②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③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④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⑤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⑥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⑦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⑧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3)环境与发展 ①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②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③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④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⑤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地理,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的重要途径。地理的学习很贴近现实生活,应该多让学生从身边的事、身边的现象去了解地理、掌握地理知识。现在使用的初中教材,虽然经过了几次改编后内容比较贴近生活,但是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书中有些内容是较枯燥乏味的,而现实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在教学中能注重把丰富多彩的生活融入到枯燥乏味的教材中,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热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值,学生的地理知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丰富和提高。
(四)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
(五)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是读图的习惯与方法。在初中阶段,应该让学生每人都有一本地图册,平时培养学生读图、认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
(六)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地理教学方式方法。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八)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合理使用武汉版《科学》地方性教材和《课堂作业》。 2.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中国政区与交通图、中国地形图、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图、本市(区)地图、中国地理景观图片等),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经历和体验。
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有关节目。提倡校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3.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区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等。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寻求多种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五、评价建议
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 2.注重评价学生科学方法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 3.注重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 4.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