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短句的主词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触觉的,形成一个立体的画面,这画面好象太寂寥太灰沉凝重了。加之“三月的”这个时间词的叠现,就足以构成一种隐喻——无法承受的春愁,那刻骨铭心的思念如春水潺潺,若粘泥的飞絮,剪不断理还乱。四个“不”字足以勾画出女子的嗔怒和幽怨,“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甚至连春风、连柳絮、连跫音、连春帷都见怪上了,这是这一切又与她何看呢?怪罪于身遭的事物是没有道理的。但诗歌却常常是无理而生妙趣的。越是见怪,越显得思妇的痴情和执著。从语气上揣摩,这反复的否定也是诗歌的语调显得低回哀婉。
5、人称与视角
抒情主人公作为诗歌文本中的一个在场的角色,他可能制约着我们对一首诗歌内涵的读解。这样就不能不注意到人称与视角的问题。像九叶派的穆旦经常在诗歌中使用第一人称“我”或者“我们”,这种视角常常将个体的审视泛化为一个群体的观照,从而也使诗歌的张力更大。这首诗歌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并用的方法,“我”的经过与“你”的期待构成一种对应,有利于读者对诗歌中的角色进行心理透视。以“我”(男主人公)的视角猜度“你”(思妇)的心态,以你的“情感”投影“我”的遭遇,诗歌的戏剧性就出现了。“我”的双重角色——过客/归人的不确定性或许是构成本诗多义性的一个原因吧。诗歌的结尾是很有意味的。“我”对自我的存在作了一个自我的判断——不是归人(为什么不是,是“我”无法走进她的心扉,无法博取她的欢心,还是她已移情别恋……),而是过客(为什么是,或者可以另作猜测,“我”曾经也是她所守望的“归人”的,但时移世易,现在是“过客”了)。再联系第一节中的“那等在季节里的莲花的开落”,似乎我们可以读出“我”的一种自责,一种负疚,岁月不饶人啊,怎么可以让她独自做无望的守侯呢。这么咀嚼之下,这首诗歌的韵味越加隽永了。
6、特写的动态意象
诗歌首节的“莲花的开落”和尾节的“达达的马蹄”,一静一动,一缓一急,形成奇妙的对应。我觉得这是两处值得挖掘的特写的动态意象。首先,为何用莲花的意象来比喻女子的容颜?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就唧唧喳喳来了,初中学过的《爱莲说》就派上了用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之类,他们说这比喻了女子的美,我顺水推舟,怎样的美,是浓妆艳抹吗?有同学说青春无瑕。于是我引李白的两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刚说上句,下句他们已接上了),还有同学说那个徐志摩也爱用莲花来比喻美女,对了是《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诗人使用意象,浸润着浓郁的古典的美。(待续)
结语:
诗歌鉴赏,首先要从语言层切入,杨炼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绝对地现代的。”(杨牧《郑愁予传奇》),因此鉴赏他的诗歌,我有一个感觉,就是要设法在语言层面,打通其诗歌语言现代中古典的一面,从用词、意象、修辞等角度引导学生含英咀华。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篇幅虽然很短,却散发着浓郁的诗意,渗透着一种情韵。这首诗歌自问世 50 年来,曾创下了再版上百次的纪录,更有人称它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的确,在充斥着快餐文化、网络爱情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错误》恰似一泓清泉、一湾溪水,涤荡着、滋润着现代人浮躁的心灵。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当代诗不同的风格特征。 2、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诗歌底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 错误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题材; 2.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 一、导入: 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 蒋维翰《春女怨》:“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而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15岁开始创作新诗。诗集《梦土上》 ,称为“浪子诗人”,诗歌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 三、范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诗意人复杂的思想。 1、《错误》情节简析 段落 情 节 意象 一、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江南走过)暗示思妇漫长等待(莲花开落) 莲花开落:既指分别之久,又言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二 、构思妇长期寂寞(寂寞如城)揭示思妇志节坚贞(恰若青石) 柳絮不飞、寂寞如城、向晚青石窗扉紧掩、春帷不揭 三 、示主旨——美丽的错误(过客远去) 马蹄达达 2、诗中写了哪两个形象?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我”是一个打江南经过的过客、一位游子。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 3、本文写了哪一件事? 思妇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过客的马蹄声让思妇产生了过客就是思妇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4、“你”(思妇)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美丽错误 马蹄达达——打江南走过 惊喜 季节容颜——莲花开落 失望 跫音不响——春帷不揭 期待 寂寞的城——街道向晚 封闭 东风不来——柳絮不飞 寂寞 5、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何处?既然是错误,又何谈美丽呢? ① “我” 只是个陌生的过客,不是她的丈夫归来。②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②是因为它曾经先引起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涟漪 ,打破了原本生活的死寂。 。 6、“美丽的错误”在你我他生活中都曾经出现过,在前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曾有过。请指出下列词中的“美丽的错误”。 “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颦洲。” (温庭筠《梦江南》) “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两处都是写“美丽的错误”的。在这些词句中,我们一样感悟到了那幸福的激流袭过作者心头后迅速转变为深深的失落。 7、在诗歌中,第一人称的“我”的出现有何作用? ①因为“我”只是一个匆匆的陌生的过客,不是思妇的丈夫,所以才会出现“美丽的错误”。 ②和思妇的丈夫一样,“我”也是一个离开自己的妻子家人的游子。那么这位过客,也是离家外出远行的游子,他也在思念家中的妻子和亲人。文中不仅写了思妇对远行的丈夫的期待,也写了过客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不仅写了幽闺之哀怨,还写了羁旅的愁苦。更进一步讲,诗歌所写的故事,不仅发生在两对夫妇间,而且发生在所有分离生活的夫妇间。 如我们还学习过另外一首游子谣《天净沙秋思》。 《错误》这首诗不仅写了闺怨的思妇,而且写了苦旅的游子。它是一首思妇词,也是一篇游子谣。 五、知识延伸 1、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2、几首朦胧诗,体会其特点。 “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一代人)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作者用意象、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顽强求索的精神。 小巷/又弯又长 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小巷) 诗人选择了三个简单的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我”拿着钥匙在寻找自己的房间,也即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