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公开课优质课《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比赛获奖作品

查询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详细结果

 

教师小结: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一阵阵寒意,这情景不禁让客游在外的人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

师:练习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师:第三、四句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引导:“知”是什么意思呢?

师:夜里能看到“一灯明”,怎么就一定“知道”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学生进一步看图、读文,全方位地思考。

师:原来,“见”的意思不仅仅是指用眼睛观看,还包括作者的“倾听”和“回忆”。作者不仅用眼睛看到了“一灯明”,而且听到了萧萧的风声、促织的鸣叫声、儿童不时的说笑声。

教师小结:

忽然看见远处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我料想那是孩子们在捉蟋蟀玩吧。

师:看到了眼前的情景,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孤单,想念家乡。)

师:读出自己的见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领悟诗句的内容,必须要让学生把几句联系在一起,而不能一句一句地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仅这样还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对于诗中重点词语深入思考,教师的追问就起到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的效果。

(二)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大诗人王维。他在什么时候写下的这首诗?

师:可能有的同学很早就听说过这首诗了?你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听说的?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这首诗流传久远。学生对此应有许多的了解,老师提这个问题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学生对这首诗掌握的情况。以此确定教学宜建立在适当的点拨上,而不再需要逐词逐句的讲练。

2.师:关于这首诗,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同学间、师生间相互倾听,补充。

【设计意图】课堂是学生的。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听众,是别人的补充和争论,而教师也是教室中的一个分子,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认为自己知道的,不一定是全部真知道,还需要教师的点拨。但这样的对话应该是敞开心扉的,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引领。

3.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质疑。师生间补充。

(比如:王维的家不是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茱萸,是一种香。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这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在重阳节或者其他重大的节日,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比如,登高,插柳,等等。)

4.师:谁来完整地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我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逢遇到重阳日,我都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知道此刻家乡的兄弟们都已经登上了高处,插上了茱萸,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呀。

5.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整体比较

1.师:同学们,当这两首诗共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中会出现两个不同的面,既然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学习,想象一下,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异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表达了同样的主题——想念家乡,思念亲人。一个“见”,一个“忆”。由景生情,由情生景。真是巧妙绝伦啊!

2.再读两首诗,情感升华。

【设计意图】两首诗放在一起,也许真是教材编辑的有心安排。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教学,这样的整合突出了诗歌的主题。课堂结构从开始的整体感知,到品味后的整体比较,让学生不仅感悟了古诗的内容,而且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可谓是既看到了树木,又看到了森林。

3.师:比起远离家乡的游子们,你现在想对自己的家乡和身边的亲人说些什么?(珍惜现在的一切,热爱自己的家乡,珍惜亲人之间的友情。)

五、拓展阅读

师:古往今来,关于想念家乡,思念亲人这一主题的诗歌很多,老师推荐两首。

出示:《游园不值》《渡汉江》。

师:自己练习读一读,和我们本课学习的古诗做比较,也可以课后自己收集一些,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中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这就要求教学中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积累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

【课后反思】

本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完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以外,重点呈现了两个方面的突破。

一、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依据书中介绍的关键词语的意思,和自己查阅的内容,在疏通句意的过程中,感受到要注意诗句间的内在联系,如“萧萧”指风声,结合二句的“秋风”,就可以理解为秋风吹梧桐叶的声音。诗句的理解不能单独地一句一句地分析,要上下融合,注意内部之间的联系,组织语言也要符合古诗的意境。

二、古诗教学的难点,在于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中年级要求学生开始关注诗人的情感,因此,教学中,学生从认知入手,通过品味语言,引发情感,在情感的陶冶中,启动思维,从中感受、理解、体会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通过展开想象,多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感悟诗人运用语言的独到,感悟古诗的语言魅力。使学生对诗人的情感历程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形成共鸣。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本设计还巧妙地将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由情感驱动、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物我两忘、如痴如醉的境界。这样做,凸显了主题,突出了这类古诗的特点,也激发了学生课外进一步拓展阅读此类古诗的兴趣。

上一页  [1] [2] [3] 

来源:中国哲士网

优质课公开课教师学生家长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资料课件 备课考试教学

合作学习教育资料 《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文章自主测试练习题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