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公开课优质课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查询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详细结果

我独自一人远离家乡在他乡作客,常常想起自己的家乡。
正文: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秋天和思乡的古诗和茱萸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夜书所见
2、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引导理解题目意思,介绍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习俗,指导读好题目。
3、和前面一首古诗相比,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边读边用直线出课后的六个生字。
2、看着拼音把六个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指着生字读一读,看是否都能认识,不认识的要帮帮他。
4、一点就中游戏识字。【课件出示】生字
5、这六个生字分别藏在哪一行诗句中呢?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超链接词语和诗句。
6、齐读诗文。
三、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
2、有两个生字的字音完全相同,是哪两个字?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分别组词。【课件】超链接出示两个字。
3、这八个生字,谁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摆一摆?说说理由。【课件】超链接出示,相机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半包围结构的字要先写里面后写走之儿,上下结构的字要上下各占半格。
4、这几个字中,哪个字的笔顺最难写?师范写“插”,指名写另外一个,学生评议,老师订正。
5、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字,组词。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借助注释朗读诗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相机引导理解“独”和“异”字的表达效果,指导朗读。
板书:独   异
2、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茱萸的资料。
3、听写训练:指名上黑板。
我独自一人远离家乡在他乡作客,常常想起自己的家乡。而每逢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今天又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了,我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一定都带上了茱萸,登上了山顶,却惟独少了我一个人。
4、检查,反馈,齐读。
5、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你的朗读告诉我。指名读诗文。
板:思
6、背诵诗文。
五、拓展延伸。
1、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交流以前学过的和搜集的有关思乡的古诗。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          异

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把听写的内容读给父母听。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思乡之情忆
人物追忆童年思念亲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忆,异,逢,佳,倍,插,茱,萸”等八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秋天。

师:那那大家说说你们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生:秋天是金黄色的,树叶都黄了,果实丰收了,天气变;凉了。

师:大家描述的非常精妙,我们都对秋天有自己的角度,那么,古代的诗人是怎样觉得秋天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打开书本第九课《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习生字

师:我们学习这首古诗的第一步,就是要消灭掉里面的生字。我们来看看里面有哪些生字,大家一起把他们消灭掉。

生:好的。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优质课公开课教师学生家长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资料课件 备课考试教学

合作学习教育资料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文章自主测试练习题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