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查询历七年上试卷的详细结果
|
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34×1.5′=51′,最佳选择一项):
1.有人认为: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代表了西方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要求,这是指西方各国都企图
(A)进行鸦片贸易 (B)抢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市场 (D)掠夺中国资源
2.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以下哪一史实最能反映这种现象?
(A)外资企业开始出现 (B)早期产业工人开始出现
(C)洋布销售使土布价格下跌 (D)洋布倾销使纺织业停工
3.鸦片战争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深远影响是
(A)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了(含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
(B)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
(C)“西学东渐”,西方思想意识开始进入中国
(D)使中国封建儒家正统观念受到挑战
4.我国古代茶丝出口同中国近代茶丝出口相比其根本变化是
(A)出口规模扩大 (B)出口区域改变
(C)市场体系的性质不同 (D)国内茶丝产量减少
5.近代长江各口被列强辟为通商口岸的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A)南京——九江——重庆——汉口
(B)南京——汉口——沙市——重庆
(C)镇江——沙市——重庆——汉口
(D)九江——重庆——沙市——汉口
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低税率国家,这对当时哪部分人最有利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B)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者
(C)英国工业资产阶级 (D)法国金融资产阶级
7.最先进驻北京的外国公使是
(A)美国公使 (B)俄国公使
(C)英国公使 (D)法国公使
8.《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 (B)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
(C)太平天国未能推翻清政权 (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9.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主要是因为
(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
(B)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
(C)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D)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10.下列历史事变中标志着西方侵略势力不仅扩展到中国沿海地区,而且冲击了中国心脏地区的是
(A)天京事变 (B)辛酉政变
(C)戊戌政变 (D)庚申之变
11.洋务派举办的民用工业和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相同点是
(A)实行封建管理 (B)由私人投资兴办
(C)受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D)适应军事工业需要而兴办
12.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概念,其“近代”的含义实质是
(A)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的诱导而兴起
(B)完全由民间私人投资兴办
(C)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D)不是工场手工劳动,而是机器生产
13.帝国主义国家对租借地的统治方式是
(A)进行直接的殖民统治 (B)扶植地方傀儡政权
(C)由军队进行军事管制 (D)以清朝官吏为统治代理人
14.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未能彻底变革封建制度的社会基础
(B)中央没有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C)顽固势力百般阻挠和破坏
(D)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15.1849年葡萄牙竟强迫中国海关从澳门撤出,强迫中国居民交税,其目的是企图
(A)把澳门作为侵略据点 (B)变澳门为其殖民地
(C)变澳门为其通商口岸 (D)以澳门为其租借地
16.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B)把朝鲜变为其殖民地
(C)占领中国东北 (D)解决本国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的矛盾
17.“三国干涉还辽”反映的主要矛盾是
(A)欧、亚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B)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矛盾
(C)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
(D)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18.下列对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结局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B)清政府妥协退让,导致丧权辱国
(C)中国对交战方输华货物的税率给予优惠
(D)中国允许交战方在规定范围内对华投资
19.19世纪末,美国工商界不欢迎在华划分势力范围,而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根本意图是要求
(A)彻底瓜分中国 (B)利用外交讹诈
(C)凭借武力征服 (D)拥有整个中国市场
20.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起到80年代,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处于一个相对低潮时期,这是因为
①农民运动的高潮刚刚过去
②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弱小
③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侵略
④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21.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的用意是
(A)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B)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条件
(D)限制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资本输出
22.甲午战争后,响应康有为“公车上书”活动的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外,还有
(A)会党 (B)反洋教的群众
(C)开明士绅 (D)资产阶级民主派
23.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的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24.下列对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5.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采取的侵华策略是
(A)直接统治中国 (B)分割中国领土
(C)变更中国国体 (D)扶植满清政府
26.总理衙门和外务部设立的共同点是
(A)清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B)有利于通商
(C)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D)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7.戊戌变法令中直接威胁到旧官僚利益的是
(A)裁汰冗员 (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废除八股取士制度 (D)准许旗人自谋生计
28.同以往的拜上帝会,天地会等组织相比兴中会的显著特点是
(A)民族主义情绪浓厚 (B)重点是向海外发展
(C)具有革命排满倾向 (D)目标为共和政体
29.三民主义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C)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D)资产阶级革命派保皇派的矛盾
30.保路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A)要求铁路干线改为商办 (B)收回用于筑路的股款
(C)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铁路利权 (D)反对借外债兴办铁路
31.下列哪一场论战,实质上是同一阶级内部的政体之争?
(A)抵抗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B)顽固派和洋务派的论战
(C)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D)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32.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中重申保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其思想根源是
(A)不敢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
(B)对列强帮助中国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抱有幻想
(C)希望换取列强对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承认
(D)愿与列强建立“邻谊之笃”的关系
33.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抛弃清政府扶植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是
(A)镇压中国革命 (B)维护既得利益
(C)扶植新的工具 (D)扩大在华特权
34.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性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主权
(B)“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C)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D)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帝国主义间接统治
二、多项选择题(10×3′=30′,选择两项以上):
35.鸦片战争后经济主权的丧失表现在
(A)列强取得领土,开辟商埠
(B)中国丧失独立的关税自主权
(C)中国丧失贸易管理权
(D)列强对华贸易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
36.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曾英勇抵抗外来侵略的阶级派别是
(A)早期维新派 (B)农民阶级
(C)地主阶级抵抗派 (D)城市小资产阶级
37.下列史实哪些表现出清统治集团的内部对近代世界潮流的积极回应
(A)魏源编写出《海国图志》 (B)洋务运动兴起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收回利权运动的兴起
38.中国民办企业一开始创办其处境就非常艰难,当时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包括
(A)未取得政府认可 (B)外国资本的控制
(C)受洋务派企业的排挤 (D)外国商品的竞争
39.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社会阶级是
(A)洋务派 (B)中国无产阶级
(C)买办阶级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40.太平天国时期,曾出现英法联军在北方与清朝中央政府为敌,在南方与清朝地方当局携手,与太平天国为敌,这种矛盾的现象说明外国侵略者
(A)要取得更多的侵华权益 (B)要利用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
(C)要迫使清朝统治者屈服 (D)要保护他们的既得侵华利益
41.义和团由反清转变为“扶清灭洋”表明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有所缓和
(B)义和团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
(C)义和团和清政府均把民族利益放到主要位置
(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42.资产阶级革命党在领导反清起义中,利用过哪些异己力量?
(A)军阀 (B)会党 (C)新军 (D)同盟会
43.清政府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效果与其主观动机不一致的是
(A)编练新军 (B)派遣留学生
(C)奖励实业 (D)成立“皇族内阁”
44.武昌起义后,袁世凯重新掌握清政府实权的原因有
(A)控制北洋新军 (B)立宪派的支持
(C)帝国主义的扶植 (D)革命党人妥协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题号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题号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答案
第Ⅱ卷
三、材料解析题(3×12′=36′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按:鸦片战争后,有人记载:)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业。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摘自《卞制军政书》材料2 (个体小农民)把采集到的茶叶,就近在乡间市集上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送到通商口岸去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摘自《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材料3 (按:1846年,有人谈到松江、太仓一带纺织业时说) 松、太利在棉花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摘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材料4 一位英国商人说:“土布中,不论粗细,所含原料特重,而其生产成本之低,足抵制一切外业的严重的竞争。 ——摘自《中国近代史》回答:①据材料1,文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②据材料2,文中反映出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③据材料3,文中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分)④据材料4,英国商人的话说明什么问题?(2分)⑤据以上材料,指出鸦片战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两种不同影响,你是如何理解这两种不同影响的?(3分)
4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庚子京畿拳祸,其始由二、三愚妄大臣,逢迎亲贵(迎合慈禧太后),以攘除夷患为名,将欲撼动神器(动摇光绪的皇位),邀非常之利。遂致乘舆远播(皇室离京外逃),生灵涂炭。款议屈就,岁币(赔款)无厌。 ——摘自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材料二:按:在1900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一份伪造的外国“照会”,该“照会”要求慈禧把政权交还给光绪,慈禧阅后,益怒曰:“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之!” ——摘自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材料三: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时腋之间太蹙(急促),深恐各使(外国使馆)保护不及,激成大祸。 ——摘自《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四:按:下文出自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上的一篇文章:
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益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人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宜,共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 ——摘自《义和团》
回答:
①清朝统治者中的一部分人支持义和团是出于什么目的?(2分)
②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清统治集团对义和团的真实态度是什么?(2分)
③对此材料一和材料四关于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发展的原因的认识有何不同?哪一个比较正确?(3分)
④材料四是如何评价义和团的?你认为这种评价是否可取?为什么?(5分)4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一民族资本家说)花(棉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损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肉袒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材料二:(甲午战争后,一外商说)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摘自《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三:(甲午战争进行中,恩格斯预言说)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 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的革命化,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瓦解……。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9。
回答:
①据材料一,文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其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4分)②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二者反映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4分)
③据材料三,恩格斯所说的“革命化”指的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种革命化?(4分)
四、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8题17分,第49题16分,共33分)
48.从19世纪60年代起,在清政府内部发生了一系改革运动,说明19世纪90年代前后改革运动的不同特点。(5分)分析形成这种不同特点的原因。(6分)以及不同的影响。(6分)
49.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末,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有哪些表现?结果如何?导致这些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6分)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七年上试卷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鸦片战争 |
下一篇文章: 高三中国史综合历史试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