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项选择题 1、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主要是因为 A 总理衙门设立后由洋人担任官吏 B 其职责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 C 总理衙门实权掌握在洋务派手中 D 其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2、 近代中国海关管理权落入外国人手中开始于 A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关税协定权的订立 C 海关总税务司的设置 D 英德借款合同的签订 3、 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封建经济 B 发展资本主义 C 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 4、 按先后顺序排列洋务派的下列活动 ①安庆军械所创办 ②轮船招商局创办 ③京师同文馆设立 ④开始筹划海军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③②④ D ①③④② 5、 标志着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愿望破产的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B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C 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D 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 6、 决定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根本因素是 A 其创办的企业资金少、力量薄弱 B 民族资产阶级由地主、商人转化而来 C 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 D 在中外反动势力压迫下艰难发展 7、 中国无产阶级之所以早于中国资产阶级而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 A 自然经济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速度缓慢 D 重农抑商政策对工业发展的阻碍 8、 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占尽,华官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力挟重资以倾夺,则经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这表明李鸿章主办民用工业的意图带有 A 保护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倾向 B 限制民族资本的倾向 C 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夺市场的倾向 D 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倾向 9、 咸丰帝在位时,积压了许多奏折,其中不可能出现的折本是 A 关于陈玉成攻破江南大营的详情奏本 B 奕訢关于《北京条约》的奏本 C 关于推荐总理衙门主要官员人选的奏报 D 海军衙门的密奏 10、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无产阶级最早集中的地区是 A、广州 B 占海 C 汉口 D 天津 11、 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出现于 A 洋务派举办的军工企业里 B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里 C 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里 D 外国资本家在华经营的企业里 12、 中国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天然的同盟军,主要是因为 A 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相同 B 都遭受本国封建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压迫 C 无产阶级主要由农民转化而来 C 无产阶级必须依靠农民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13、 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发达,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 B 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 沿海官僚地主最先接触西方,创办近代工业 D 最早辟为通商口岸,便于发展对外贸易 14、 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的最初目的是 A 维护清统治 B 适应军事需要 C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 D 扩充洋务派的实力 15、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王朝内部的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分歧在于 A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镇压人民反抗斗争 C 抵抗外侮,维护天朝上国 D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16、 清政府设立总部总理衙门,主要是为了 A 开展洋务运动 B 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 C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 加强对海关税收的管理 17、 身为顽固派的慈禧太后重用洋务派的原因是 A 改变了因循守旧的立场 B 对引进西方技术感兴趣 C 为了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 D 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18、 下列关于总理衙门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主要是适应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建立的②实权由洋务派掌握,是洋务运动的推动机构 ③它标志着清朝的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④反映出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其表现有 ①外国商品进口成倍增长 ②中国原料出口相应增加 ③中国外贸入超数额增大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20、 19世纪60年代,产生地主阶级"自强"运动的原因和条件有 ①清政府 内外交困,那拉氏支持洋务派 ②洋务派控制了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 ③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④西方列强大力扶持洋务派,支持洋务运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 二、 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为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制器厂习各艺,在本国制习,现在已能驾驶轮船,制放炸炮。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恃为攻城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2 如铜、铁、洋布等类,皆关民生日用,洋船转运迅捷,输纳又半税……。国税则载在和约,无可议约,无可议加,以致彼此轻重悬殊,"商民交困,财用极绌,丛爵渊鱼之喻,何堪设想!……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跨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滨江近海等处,皆能设法开办,船械制造所用煤铁,无庸向外洋购运,榷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材料 3 改革派人士认为,了解西方的最好途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他们相信西方人志在贸易,而不在领土。因此,中国的方针是用商业特权安抚侵略者,用物质的诱饵来控制他们。……地方上有几位高级官员赞成和平外交策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李鸿章。他后半后尽力维持和平,从不轻言战争。 《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4 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面临两个大问题,一是民族独立,一是国家富强。当时一种观点(洋务派)认为,中国之所以有外患,因为贫穷。只要我们富强,外患就自然解决了。 《中国革命论》 回答:①据材料1指出李鸿章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到什么认识?有何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