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2003—2006年高考真题练习 电离平衡   胶体

查询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详细结果

B. X、Y、Z均为气态 C. 上述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D. 上述反应的逆反应的ΔH>0 [评析]本题以图像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对不同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目前高考比较重视图像和数据的分析和理解,这种类型应引起重视。温度升高,产物含量升高。说明正反应放热该。压强越大,产物含量越低。X和Y中最多只有一种为气态。答案:C。[教学要点建议] 1.考试大纲要求“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能将化学信息(含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数据和各种信息、提示、暗示),按题设情境抽象归纳、逻辑地统摄成规律,并能运用此规律,进行推理(收敛和发散)的创造能力。” 这都是图像题的命题精神和依据。 2.图像题要看清楚物质的状态,分清楚含量和浓度的不同,要看清楚横纵坐标的含义,有关时间的图像,速率才会和斜率相关。 考点四:有关平衡状态的计算例1.(2001年理综,新课程)将4molA气体和2molB气体在2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气)+B(气)=2C(气)若经2s(秒)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     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1·s-1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评析]本题涉及多种计算,可以按照“起始、转化、平衡”三段式分析, 2A(气)+B(气)=2C(气)起始    4         2         0 转化    1.2       0.6       1.2 平衡    2.8       1.4       1.2 可快速得出答案B。例2.(05重庆.29)恒温下,将a mol N2与b mol H2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N2(g)+3H2(g) 2NH3(g)        (1) 若反应进行到某时刻t时,n1(N2)=13 mol,n1(NH3)=6 mol,计算a的值。        (2) 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716.8 L(标准状况下),其中NH3的含量(体积分数)为25%。计算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        (3) 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写出最简整数比,下同)。        n1(始)∶n1(平)=            。        (4) 原始混合气体中,a∶b=            。        (5) 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转化率之比,n1(N2)∶n1(H2)=            。        (6) 平衡混合气体中,n1(N2)∶n1(H2)∶n1(NH3)=                 。 [评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平衡状态的计算,是2004年全国13题的类似题。 解法一: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得知,反应掉的N2和生成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设反应掉的N2的物质的量为x mol。 则  x∶6=1∶2         解之  x=3                a=13+3=16        解法二:可以按照“起始、转化、平衡”三段式求解。 (2) n平(NH3)=32 mol×25%=8 mol (2) 5∶4       (3) 2∶3      (4) 1∶2            (5) 3∶3∶22 [教学要点建议] 1. 一般采用的基本模式:“初-变-平” 三段式。,消耗和生成必按照系数比,但投料比可以不是系数比。 2.应当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在化学平衡以及其它一般化学计算中,化学反应的始态确定,只会求得一个末态。而已知末态求始态,则会有多种可能。 考点五:等效平衡例1.(2003理综新课程.11)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B(g) 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 mol、2 mol和4 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A. 均减半        B. 均加倍        C. 均增加1 mol        D. 均减少1 mol [评析]本题涉及简单的等效思维应用。容积可变,物质均加倍是等效平衡。其实也可以依据气体定律,理解为容器体积必然相应加倍,各物质浓度不变,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均减半也一样。均增加1mol,可以认为是先各增加四分之一,达到等效。然后再额外增加0.5mol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均减少1 mol的处理办法类似。答案:C。 例2.(04天津.13) 一定条件下,向一带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和1mol ,发生下列反应: 达到平衡后改变下述条件, 气体平衡浓度不改变的是 A. 保持温度和容器体积不变,充入 B. 保持温度和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 C. 保持温度和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 D. 保持温度和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 [评析]本题涉及了等效的思维和充入稀有气体的问题。A和C都会使 气体平衡浓度增大。B保持温度和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 ,与原平衡等效。或理解为容器体积相应加倍,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保持温度和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 ,容器体积必然相应加倍,会使各组分浓度下降。相当于不充入氩气而减压,无论平衡怎样移动, 气体平衡浓度必然降低。 例3.(05江苏化学.18)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B(g) 3C(g),若反应开始时充入2 mol A和2 mol B,达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为a%。其他条件不变时,若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大于a%的是                          A. 2 mol C                     B. 2 mol A  1 mol B和1 mol He(不参加反应) C. 1 mol B和1 mol C            D. 2 mol A  3 mol B和3 mol C  [评析]本题是等效平衡思维的应用问题,还涉及定容下充入稀有气体,以及体积分数含义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从3 mol C起始才能和原平衡等效,A选项相当于减少了1mol C,平衡左移。B选项减少了1molB,平衡左移。C选项相当于只加入了2/3molA和5/3molB作为起始。类似处理D选项,可知其结果均相当于原平衡的右移。答案:AB。 [教学要点建议] 1.建议将问题条理化:等效平衡只有两类反应方程式,三种情况:对于I2(g)+H2(g) 2HI(g),不论定容还是定压,只要折合后和原投料成比例,即可等效。 对于2SO2+O2 2SO3(g),若是定压,只要折合后和原投料成比例,即可等效。若为定容,则要和原投料折合成完全相同方可等效。(要注意等效后是浓度相同还是百分含量相同,这是两种不同的等效结果). 2.很多资料和教师过分热衷于等效平衡的投料配比计算,而现在课本并没有等效平衡这个概念和提法,它只是一种可用的思考方式,不应该是解答某一题的唯一途径。笔者个人认为,高考不会考得太难,不会超过05江苏化学.18题的难度。根据末态和反应方向确定投料范围的问题(96全国31题),也没有必要在教学中作复杂化处理。 二.高考化学平衡问题的发展趋势 与2000年以前相比,近年考查化学平衡的难度有降低的趋势,但是更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新情境和新的实际生产中的应用。2003年高考中全国新课程理综化学平衡的问题考试形式多为选择题,情景选材上,除上海外基本还是传统材料情景。2004年全国各卷出现两个等效平衡题,还有一个平衡计算大题,涉及平衡问题的较强综合。2005年对化学平衡的考查,题目数量总体有所增加,问题提出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图象题相对多了一些,部分省市难度有所增加。 这些趋势体现了高考的发展性和稳定性的统一,既离不开传统又要体现创新。化学平衡与物质的性质和其他基本理论关系密切,高考题中会将这些概念与理论结合起来考察。教学时应一定注重对基础知识熟练的落实,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网络化和体系化。着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以及物理方法解决化学平衡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严谨性、深刻性和敏捷性,使这一高考的重、难点变成学生的得分点。

2003—2006年高考真题练习 电离平衡   胶体

2006年上海(多选题)

20.室温下,下列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一定大于7的是

  A  0.1mol/L的盐酸和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B.0.1mol/L的盐酸和0.1mol/L的氢氧化钡溶液

  C.pH=4的醋酸溶液和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    

 D.pH=4的盐酸和pH=l0的氨水

21.为确定某溶液的离子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测定溶液的pH,溶液显强碱性。

②取少量溶液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无刺激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③在上述溶液中再滴加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④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NO3)2溶液至无沉淀时,再滴加Ag 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一定有SO32-离子                     B.一定有CO32-离子

C.不能确定C1—离子是否存在             D.不能确定HCO3-离子是否存在

2006年江苏卷  

11.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待测液润洗滴定用的锥形瓶

B.配制FeCl3溶液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Fe和稀盐酸

C.用稀盐酸洗涤盛放过石灰水的试剂瓶

D.Na2CO3溶液保存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题)

A.0.1mol·L-1氨水中,c(OH-)=c(NH4+)

B.10 mL 0.02mol·L-1HCl溶液与10 mL 0.02mol·L-1Ba(OH)2溶液充分混合,若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20 mL,则溶液的pH=12

C.在0.1mol·L-1CH3COONa溶液中,c(OH-)=c(CH3COOH)+c(H+)

D.0.1mol·L-1某二元弱酸强碱盐NaHA溶液中,c(Na+)=2c(A2-)+c(HA-)+c(H2A)

2006年北京卷11.某酸HX稀溶液和某碱YOH稀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两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大于7,下表中判断合理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2003—2006年高考真题练习 电离平衡   胶体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