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我会抬头瞅瞅天空,看见的是突兀的钢铁巨臂,还有半天云里的脚手架,那是我到达不了的一个高度。我有恐高症。我没有胆量也没有本事站到那样一个高度,只能把眼光放低,从天上,到最深的地底下,都有一股激越的力量在汹涌,而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正在血汗与泥浆中分娩的新北京,仿佛只属于另一类咬紧牙关的生命和那些很大的很粗糙的手,属于那些把衣服一扒就能露出脊梁的人,属于那些有着粗壮的身坯、浑身充满了力气也愿意为之竭尽全力的人。这是我在北京看见的另一种支撑这个城市的真正骨骼。只在此时,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余的,甚至成了一个障碍,胸口刚被谁的胳膊肘撞了一下,肩膀又不知道被谁猛拍了一下。快!闪开!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每一个字都是从嘴里冲出来的,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语言,很冲,充满了对速度和效率的渴望。
我这样左顾右盼地走着时,第一次清晰地发现了自己的位置,我是走在最后的一个人,是被这个时代和这座城市拉下的一个人。
四
北京的大不仅是城市之大,而且是时空之大,巨大的、空旷深远的城市空间和渺小的个人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人在这里更能感觉到,你作为个体生命的渺小,以及占有时空的局限和短暂,那一种悲凉与虚空,也让你更能找回一个人的谦卑。一个人在北京生活,你会在比任何一座城市生活都要清醒,都要有宿命感。
北京造就了自己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史铁生。我去地坛看过。如果不是因为这样一个人,我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的存在。我是说真实的存在。一座曾经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的古园,它曾经是一个象征,是那些把天下苍生像草芥一样踩在王靴下的历代帝王在这里拜祭地神的祭坛。他们渴望占有无边的土地,占有整个世界,占有这世界上生长出的一切。他们可能没有想到,数百年之后会有一颗高贵的灵魂在这里生根,发芽,他以自己坚定的立场和纯粹的内心,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另一个标志,另一个象征。这时你再去看史铁生,那个高位截瘫苍白孱弱一身重病的智者,他静静地坐在这里,你不会再觉得他是个病人,他亲切而仁慈地微笑着,明亮纯净的眼睛里显示着一种让人难以企及的深度。“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史铁生无疑是中国极少的几个有宿命意识的作家之一,宿命不是悲观,而是对自我生命的一次重新确认。或许,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个古园作为自己的背景,中国太多了这种废弃的古园。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坐到那把轮椅上的。那不是一个假设。那也不是你设身处地想一想就能感动身受的。你没有坐到那把轮椅上,你就永远体会不到一个高位截瘫的民族渴望站立起来,渴望用自己的双腿去行走的那种悲壮。你感觉他是个静观或者沉思的王者,他统摄着生命以及一切善与高贵、爱与受难的精神。
此时地坛安静得令人感动,我躁动不安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现在,史铁生已经很少上地坛来了,每年春节,这里都在举办北京最大的文化庙会,世俗的热闹代替了寂静的沉思。我想,他一定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另一个角落。
北京有很多这样的角落。北京很大,但每一个北京人其实都活在某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里。每天早晨,我都会看见那些花园草坪上健身的人们,被阳光照着,被晨风吹着,在清新的空气里吐故纳新。树和其它植物都在生长。你边走边观赏那四时开放的鲜花,花瓣间的光斑和露珠恬静而明朗,头顶上的鸟唱清脆而嘹亮,一种欢畅的心情油然而生了。通过人,你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健康和阳光。这才是我喜欢的城市。即使是北京,我觉得它强大的骨骼系统里面,也不可缺少这样的血肉。城市不可缺少记忆,但也不能把自己封闭在过去的记忆里无法走出来,它毕竟是供人们来居住生活的。以人为本,应该是支持一切城市的最基本的价值体系。这样的城市才不会给你一种无形的威压,人也有了可以多维游走的空间。我知道,这里曾经也是北京的老城区,但四合院已全部拆除了,街道胡同能拉直的也都拉直了,尽管这是人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可生活在一片现代化的城区里,你会觉得它同人们的现实生活拉得更近了,生活得更真实。
在北京,在任何一个角落里,只要你安静地凝望,时间长了,你会感觉这里潜伏隐蔽着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每一个人都与这座城市有着维妙的对应关系,那种生死不渝的维系,以及,坚守下去的那份信心,是我这样一个匆匆过客难以理喻的。从我二十出头第一次上北京,到现在,这是我命里往返得最多的一条路,而北京仿佛永远是一个我行将抵达的却又仿佛一直没有抵达的城市。每来一回北京,就像一个轮回,但我是一个不能超生的灵魂,更多的时候,我都在围着它转。它就在旁边,也在心里,但我总是踩不到北京的节拍,找不到自己的精神来路,我一直运行于这座城市的外部世界。天才的卡夫卡早已替我描述出了那种最真切也最虚幻的感觉,北京是我远远就看得见的城堡,我一直没有找到进入它的方式。最后,我只能选择——离去。
每次离开北京时,我都会下意识地深深凝望,我看见过的,我还没有看见过的,从一些日子,到另一些日子,在我的视野里不断涌现,又渐渐退向城市一侧,直至城市的背后。火车已经飞奔了很久,但仍未跑出北京。回头,我看见的是一个北京,再回头,我看见的是另一个北京。
(选自2008年第8-9期《北京文学》原刊责编 张颐雯)
颁奖词:
作品从空间的跨度、时间的长度,叙说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