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B >> bo >> 伯夷 >> 正文

 

伯夷隘,柳下惠不恭——读司马光《疑孟》札记之一(下篇)

王安石传》中说:

 

王氏《杂说》十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蔡京(当作卞)为安石传,其略曰:“自先王泽竭,国异家殊,由汉迄唐,源流浸深。宋兴,文物盛矣,然不知道德性命之理。安石奋乎百世之下,追尧舜三代,通乎昼夜阴阳所不能测而入于神。初著《杂说》数百万言,世谓其言与孟轲相上下。于是,天下之士始原道德之意,窥性命之端云。”

 

其中“道德性命”云云是蔡卞所做的概括,未见得就是王安石政治思想的核心。但我们却可据此了解到王安石的《淮南杂说》与孟子的思想大体一致。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万言书》中除去谦词、恭维等属于文章的开头部分,切入正文的主题,亦即此篇上书的核心思想是: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所谓“法先王之道”,在孟子那里就是借古说今,最关键的是“泽”要“加于百姓”。而王安石以此开篇就说明《上皇帝万言书》所要论证的就是“泽被百姓”,也就是统治者要关心民众的疾苦的问题。从王安石的政治实践即一系列的变法改革措失来看,无不包含着关心民众的疾苦,维护大多数民众利益的思想,而孟子的民本主义即“民贵君轻”的思想具体到统治者的统治上来,便是稳定小农的“百亩之田”,亦是要统治者关心民众的疾苦,因而可以说王安石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继承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因散见于现存的王安石上疏、书、札、诗、文等中的关于继承孟子民本主义思想的言论不是集中的探讨,王安石的《孟子解》、《淮南杂说》、其子王雱的《孟子注》已佚,我们无从得见王安石在政治思想上继承孟子民本主义思想的具体思路,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孟子时代天下“无君”(也就是说天子已失去了治理天下的能力),而王安石的时代则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封建集权制国家,国家的最上层还有掌握着巨大权力的封建皇帝;王安石不可能把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虽然王安石的《三圣人》、《伯夷》二文不赞成等级制度及其观念,但他一定不能说“民贵君轻”。从当时的政治斗争实践来看,王安石变法是中小地主阶级和封建皇帝——中央政权联手打击官僚地主即所谓豪强的一场斗争,中小地主阶级要依靠封建皇帝——宋神宗的力量维护中小地主及下层民众的利益,不可能从根本上反对封建制度,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回避等级制度及其观念,或者说不直接地批判等级制度及其观念,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上,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王安石变法的各项举措中,就有许多对官僚地主阶级特权的限制),在意识形态上淡化等级观念。尽管王安石没有对此进行专门论述,但在他的政治斗争的实践中,在他的上疏、诗、文、书、札等中都是非常明显的。因而在王安石花费毕生精力从事的事业——变法,就有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发展生产,维护中小地主及贫苦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的利益;二是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运转,维护中央政权,为抵御西夏的侵略敛财。这与北宋地主阶级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宋神宗)维护其统治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小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表与大地主阶级的最高统治者联手遏制官僚地主,即遏制所谓豪强的政治、经济势力的发展,因而王安石不能彻底地把人民群众摆在天下国家的根本的地位上。如果说在孟子那里不能直接批评等级制度及其观念是因为师道尊严,而在王安石这里则是因为他不能彻底地继承孟子的民本主义,不能继承“民贵君轻”思想了。这种不能说或不敢说“民贵君轻”的不彻底的民本主义,我把它称做准民本主义(准民本主义这一概念,我把它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同时又要维护封建制度,不能彻底地主张人民群众是天下国家的根本,不能说“民贵君轻”;与此相一致,一方面主张统治者要关心民众的疾苦,另一方面又要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运转,不能从根本上维护民众的利益。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有两种类型的准民本主义:一种是王安石等站在中小地主阶级立场上,不赞成等级制度,但又不能明确反对的准民本主义;一种是站在封建大地主阶级立场上,出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的目的承认民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同时赞同封建等级制度的准民本主义。这两种类型的准民本主义以及前面说到的前民本主义,我将另撰《论民本主义》详细讨论)。

王安石的这种准民本主义比起孟子的民本主义来说,倒退了一步(不能或不敢说“民贵君轻”),但它却是不赞成等级制度的,与此前的封建社会中的准民本主义,如荀子、贾谊等的准民本主义是不同的。荀子、贾谊等是站在大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而警告统治集团,强调民众为“本”的,如荀子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贾谊在《新书·大政上》所说的“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都表述了他们的准民本主义思想。但他们都是赞成并极力维护等级制度的,而主张民众为本则是出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的目的。等级制度是地主阶级欺压民众的制度保障,因此,赞成等级制度及其观念的准民本主义者,绝不会真诚地关心民众的疾苦。反之,不赞成等级制度及其观念或者说反对等级制度及其观念才能真心实意地关心民众的疾苦,才能真正地“忧其民”(当然是在封建主义的框架之下)。这正是王安石等人的准民本主义与此前的准民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也是王安石等中小地主阶级的代表与站在大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为维护其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而遏制豪强的帝王及其封建文人的本质区别。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伯夷,叔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伯夷隘,柳下惠不恭——读司马光《疑孟》札记之一(下篇)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