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
|
笑他,于是司马懿不得不派张郃去攻击诸葛亮,诸葛亮令魏延、高翔等将大破张郃军,得辎重无数。司马懿只能继续闭门不出。 诸葛亮由于后方军粮运送缓慢,于是作木牛,众以为方便。然而此时,蜀汉的大后方出了问题。当时由李严负责为诸葛亮提供粮草,然而“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粮草准备不足,未能及时供应上。李严派自己的手下让诸葛亮回军,等诸葛亮回师,他又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然后又上表给后主,说诸葛亮回师是“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等等言辞。诸葛亮回师后,调查此事,查出是李严的问题,于是就罢了他的官。此是后话。 却说诸葛亮在前方,因供给不足,只能班师。魏将张郃追之,诸葛亮在木门道设下埋伏,飞矢中张郃右膝,大概是箭头上有锈等等因素把,张郃就死了。前面我们说了张郃是一个通兵法的人,他必知穷寇勿追之理,然而此时却对蜀军穷追以致中伏身亡,大概一方面是他贪功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司马懿此次与蜀军抗衡,其实仅仅是起到了保土的作用,基本上是寸功未立,如果不是蜀军因粮草不足而退,他未必能取得什么战功。因此他求功心切,就派了张郃追下。所以鱼彖《魏略》中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这种说法,大概也不是信口胡说。这个失败,应该两方面都有原因。 《晋书》中对于这次北伐,称: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很明显,这个记述是不符合实情的。诸葛亮退军的原因,《三国志》中已多处提到是无粮而退,何况射死张郃,怎么会被司马懿“俘斩万计”呢?就这一点而言,司马懿已经可以说是败了,《晋书》此言,回护、夸大的过分了。 蜀汉建兴十二年,魏青龙二年,诸葛亮在积蓄实力后,进行了他有生最后一次北伐。他意识到以前的北伐,多因粮草不足,于是出斜谷,居武功五丈原,令军士分兵屯田,又造流马,以运军粮,以为长久之计。当时魏国方面的主将依然是司马懿。据《晋书》载,他手下的将领多主张屯兵渭水以北,司马懿认为,渭南兵民众多,是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屯兵渭南。郭淮以为诸葛亮必然想渡河至渭北,然后联结羌军。司马懿认为郭淮说得对,命他屯兵北原。结果蜀军果然准备袭击渭北,郭淮已有准备,蜀军未果。过了数日,诸葛亮大军西进,郭淮认为诸葛亮必攻阳遂,于是加强阳遂的防守。当夜诸葛亮果然直攻阳遂,此战不得,于是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据。 《晋书》载此事,往往将功劳皆归于司马懿之上,比如阳遂一战,《晋书》载: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晋书》是唐朝人所作,相比之下,我以为《三国志》更可靠些。依《晋书》看来,诸葛亮并没有赢得几场胜仗,但是《晋书》上却说诸葛亮多次挑战,而司马懿不出。诸葛亮既无必胜之把握,如何要去挑战呢?可见诸葛亮必然赢得几场争斗。但是史书不载,亦无从可考。分析一下,诸葛亮用兵比较小心谨慎,倘若魏军于渭南尚有主力,必然不会轻易进攻北原,所以诸葛亮应该是在基本消灭了魏军在渭水南岸的主力,迫使魏军龟缩于几个据点。进攻北原,也很有可能是诸葛亮的策略。 但不管怎么说,诸葛亮的进军受阻。由于蜀军兵粮并不充分,他希望速战速决。据《晋书》所述,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衣服,“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不过我认为,这段叙述,《汉晋春秋》可能更准确些,《汉晋春秋》载: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固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大概司马懿本来就不想出战,请战只不过是安定军心的措施而已。以前几次北伐,司马懿也都是持这种不战而胜的策略,而且多次受挫的结果让他意识到战斗很可能不利,因此故意请战以安军心。 诸葛亮在五丈原与司马懿相距百余日,但是诸葛亮身体不好,在军营中劳心劳力,杖责二十以上的小事都要亲自过问,一天也不吃多少东西,结果导致一病不起。同年八月,诸葛亮在军中病卒,享年五十四岁。于是蜀军班师。司马懿前去追赶,姜维让杨仪回旗反鼓,于是司马懿不敢追击,等到蜀军至山谷中发丧后,司马懿才知道诸葛亮真死了,于是班师回朝。至于王沈《魏书》说诸葛亮的军粮已尽,被司马懿逼得呕血而死,大概是胡说。裴松之都说了,以孔明的雄才大略,焉能被司马懿逼得吐血而死?显然是诸葛亮死后,魏国人夸张的说法。 关于诸葛亮的北伐,历来学者褒贬不一。很多学者认为,蜀国的灭亡和诸葛亮的北伐大大耗费了蜀国的资源的缘故。有人评价说,蜀国本来就地处偏隅,诸葛亮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北伐,间接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还有人引用陈寿的说法,认为诸葛亮本来不擅长战争谋略,他的北伐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失败是必然的。还有人认为诸葛亮其实是利用北伐来排除异己的手段等等。不过还有一些人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是为了维护正统汉室,对北伐给与了较高的评价。这种说法大多主观意见比较浓厚,政治用意比较明显。 我以为评价诸葛亮的北伐,应当从当时整体的战略形势来评价,同时要注意北伐的战略目的和战略意义。从其战略目的而言,诸葛亮克复中原的想法没有实现,从这一点来说,北伐是不成功的。从战略意义来讲,当时魏国“拥天下十倍之地”,而蜀国只是偏安一隅。如果诸葛亮不进行北伐,那么必然会被当时的魏国所吞并。诸葛亮的北伐,从战略上而言,是以守为攻,大大地震慑了魏国,使得曹真、司马懿之辈不敢轻进。他的后继人如蒋琬、费袆、姜维等也在采取他的策略以保证蜀国的安全。从这一点上来说,诸葛亮的北伐是成功的。正如《后出师表》中所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后出师表》的来历,历来多有争议。但是这一段文字,取能极好的体现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诸葛亮长于战略,短于奇谋,这点和法正正好形成了互补。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多谋而少断”,应该是符合诸葛亮的特点的。作为一个战略家,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历来被后人所称道。吴国大鸿胪张俨作《默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诸葛亮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策划大师诸葛亮外传 |
下一篇文章: 青梅煮酒评诸葛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