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
|
手腕。愚意窃以为,诸葛亮杀马谡,主要目的还是稳定军心。第一次北伐前期,蜀军节节胜利,然而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战术策略,导致蜀军大败,士兵对马谡多有怨言,杀马谡和他的引咎自责,其目的都是为了稳定蜀军的军心,因此挥泪斩马谡,鉴于当时的情况是合理的。习凿齿说诸葛亮先杀智谋之士是不明智的,其说法恐不可取。 据《汉晋春秋》称,诸葛亮回汉中后,有人说他应该再征兵。诸葛亮认为,蜀军在箕谷、祁山都多于魏军,不能战胜魏军是由于他的原因。因此他采取精兵之策,并广纳进言,准备再次攻魏。此言未必确实,但是诸葛亮回去后,确实励精图治,整肃军备,准备下一次的伐魏。 魏太和二年、蜀建兴六年、吴黄武七年秋,魏明帝命司马懿、曹休伐吴。吴将周舫诈降,曹休不察,孤军深入后被吴大都督陆逊所破。诸葛亮听说孙权破曹休军,关中兵马东下,于同年十一月复出散关,是为二次伐魏。 曹真认为诸葛亮出祁山受阻后,再次伐魏必走陈仓,于是令郝昭、王双筑陈仓城以守之。又令费耀等拒之。陈仓位当年刘邦入关中的旧道,诸葛亮出兵,果然攻打陈仓,但由于对方已有准备,攻打二十余日不下,这时魏军的救援已到,而诸葛亮军粮将尽,于是诸葛亮率众而还。王双率众追击,诸葛亮率军反击,大破王双军,斩获王双。 蜀建兴七年诸葛亮再次伐魏,他命令陈式攻打武都、阴平,魏国的雍州刺史郭淮准备攻打陈式,不想诸葛亮此时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亲自提兵,占陈仓、出建威,准备攻击雍州。陈仓、建威离雍州很近,直逼长安,郭淮于是不敢轻出,只得看着武都、阴平二郡为蜀军所占。 此事《三国志》《魏书》多不载,究其原因,我以为这次伐魏,功劳不大。武都、阴平二郡,原本与蜀汉相接,况且地势多山,不适耕种,魏国历来在此处屯兵较少。虽有人指为兵家必争之地,但那是指伐蜀而言,对于伐魏的诸葛亮来说,争这两郡的意义实在不大,一则他对魏国实力无损,二则无助于自己的发展。何况此战魏军不利,《魏书》不载,应当理解。 魏太和四年,魏明帝命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懿多路进兵伐蜀,遇大雨连下三十余日,河水大涨,有的地方的栈道甚至都断绝了。于是魏军被迫回师。《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以此次战事为基础虚构了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 蜀建兴九年,魏太和五年,魏国的大司马曹真死掉了。于是诸葛亮再次北伐,兵出祁山。魏明帝认为蜀兵势大,曹真新死,于是令司马懿总督雍、梁兵马,统率着张郃、费耀、戴凌、郭淮等前去应敌。 《汉晋春秋》言诸葛亮招降鲜卑人轲比能,轲比能在安定附近的石城相应诸葛亮,陇西顿成危地,司马懿令费耀、戴凌率四千兵马守上邽。有人言此说不可信,认为轲比能在北,诸葛在南,司马懿不会仅仅留下四千兵马守上邽。但是我以为此说是大体可信的。石城在安定城北,与上邽相距甚远,且隔着渭水,轲比能不可能自安定一直打到渭水,大概诸葛亮也只是想让轲比能做一个呼应之势,并非真的想让他立什么战功。《汉晋春秋》之语,应当有所本,其在事情的真实性上大概是真实的。 《晋书》《宣帝纪第一》中载:张郃劝司马懿分兵,一半为后军,镇守雍州、郿城,另一半为前军去抵御诸葛亮。司马懿不同意,他认为,如果前军能够单独抵抗诸葛亮的话,这么做还不妨,但是不能的话则必被诸葛亮所败。于是他统大军前往。查阅一下,这句话应出自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汉晋春秋》载: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大概和《汉晋春秋》的可靠性差不多。 这段的史料,《三国志》往往语焉不详,后世史家多取《汉晋春秋》、《晋书》等。而《晋书》之语,多于《汉晋春秋》同,那现在我们就要讨论关于这段历史的描写,《汉晋春秋》有多大的准确度。《汉晋春秋》为东晋习凿池所著,他著此书的目的,是为蜀汉正名。他认为蜀汉才应该是正统,故时而对蜀汉有溢美之词。但是在这一段,蜀汉对抗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晋宣帝司马懿。陈寿为了在政治上避嫌,往往不提司马懿之败,但这就造成了语焉不详的状况。《汉晋春秋》成书虽晚,但是毕竟还是晋朝统治时期,习凿齿为了让他的书能够被国家接受,还在书前写了一大段为什么晋朝应自称为汉朝的正统而不是以魏为正统的废话,因此我以为,习凿齿之所以写下了司马懿之败而没有遭难,儿子还做到了骠骑中郎将,大概是他所写的东西皆有所本的缘故。即使他写的东西没有百分之一百的可靠性,百分之六七十大概是有的。 再回说诸葛亮。诸葛亮当时将魏将贾嗣、魏平等围困于祁山,司马懿提大军去救。诸葛亮分兵拒敌,亲自统兵,欲在上邽与司马懿相持。这时郭淮、费耀等攻击诸葛亮,没想到被诸葛亮所破。诸葛亮趁机大肆收割陇上的小麦,以充军备。 陇上割麦之事,王沈《魏书》也有记载。然而它所叙述的则和《汉晋春秋》中的很不一样。《魏书》称:初,亮出,议者以为亮军无辎重,粮必不继,不击自破,无为劳兵;或欲自芟上邽左右生麦以夺贼食,帝皆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粮。也就是说,诸葛亮不但没有割成陇上小麦,这些小麦反而还成为了司马懿的军粮。愚以为此说不可取。按《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载,太和五年,“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也就是说,魏军的粮草补给不足,有人认为应该从关中运输,郭淮招抚少数民族,让他们提供粮草,同时平衡调度,于是魏军才有了军粮。如果小麦未被诸葛割去,怎么会“无谷”呢?如果是灾情之故,那么羌、胡,怎么又能“家使出谷”呢?何况诸葛亮用兵,多以粮草后继不足而退,因此出兵前必然充分准备粮草,又怎么可能“无辎重”呢?因此王沈《魏书》之说,确不可取。 司马懿领兵至卤城,欲与诸葛亮作战,张郃以为蜀军远来,粮草不继,魏军利在不战。司马懿不听,到处找诸葛亮挑衅。可是等他找到诸葛亮呢,他却“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诸将讥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诸葛亮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策划大师诸葛亮外传 |
下一篇文章: 青梅煮酒评诸葛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