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回国后即投身五四运动,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并参与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此时周恩来是南开大学的第一期学生。1920年1月因领导爱国学生运动被天津反动当局逮捕,7月出狱,在狱中增强了革命意识,从此逐步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1920年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任支部书记。1924年8月回国,10月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负责领导广东、广西、厦门和香港等地的党的工作。周恩来在三个月的任期内,曾商得孙中山同意,筹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这是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人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即叶挺独立团的前身。11月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加强了军校的政治工作。1925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少将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师党代表,1926年1月被任命为第一军副党代表。周恩来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担任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的职务,对于国共两党的合作;建立新的革命武装;以及推进北伐都起了重要作用。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后,周恩来退出黄埔军校和第一军。1926年12月调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兼任中央军委委员,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五届一中全会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长,后代理中央常委工作。国共两党全面分裂后,以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分,与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一起于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1927年11月中共中央召开临时政治局扩大会(又称紧急会议),周恩来增补为常务委员。1928年1月任中央组织局主任,担负处理中共中央日常工作。1928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周恩来任主席团成员和大会秘书长,为制定基本正确的“六大”路线做了很多工作。六届一中全会上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兼中央政治局常委秘书长和中央组织部部长,后又任中央军委书记。7月,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28年11月周恩来回到白色恐怖的上海,在白区坚持工作三年,这段时期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负责人,他的主要贡献是恢复并发展了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的秘密工作;指导各地区的武装斗争;努力扩大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保卫工作,保证了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进行了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
1931年12月周恩来离开上海到达位于赣南和闽西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等职,对红军建设和作战方针都提出过重要意见。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指挥第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创造了大兵团伏击战的成功经验。此时中共临时中央由上海迁到中央苏区,同苏区中央局合并为中共中央局,1934年1月,六届五中全会上周恩来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7月,和毛泽东、朱德联名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再次表示愿“同全中国武装队伍联合起来共同抗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参与领导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12月长征途中,周恩来在黎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否决了去湘西的错误主张,把十几万敌军甩在湘西,使中央红军摆脱了被动局面。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批判“左”倾冒险主义,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会后继续担任中央主要军事领导职务,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胜利完成长征。
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此,周恩来负责这方面工作,在贯彻执行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作了重要贡献。瓦窑堡会议决定成立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半年时间就在西北基本形成红军、东北军、西北军大联合的局面。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任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并和秦邦宪、叶剑英等赴西安,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