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Y >> yan >> 炎帝 >> 正文

 

论炎帝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内容提要]中国具有200万年的悠久文化,作为三皇之一的炎帝文化,在这一丰厚文化链条中是重要的一环,他上承燧人、伏羲以“渔猎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下启以“农业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所谓炎帝文化,从狭义上说,是指以炎帝为代表的农耕时代之千余年的文化。即炎帝时代所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的总和。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而且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一环。从广义上说,因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故又可代表和象征中华文化。因此,研究炎帝文化就是研究中华文化,就是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研究炎帝文化和发扬炎帝精神,对我们建立创新型的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复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炎帝  时代  文化  文明  意义

    全国人大周谷城副委员长在1991年5月10日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通常讲自己是炎黄子孙,就是说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女儿。炎黄二帝是我们民族的象征。研究和弘扬炎黄文化,就是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①炎帝文化研究从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了高潮,并在近10年来进入了高层次研究阶段。受此影响和鼓舞,我们在有限的篇幅内,只能就狭义的炎帝文化(6000至5000年前的炎帝八世之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的总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相关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以向前辈请教并和同仁进行交流。

一、炎帝时代的物质文化

1、黄河和长江流域炎帝文化的研究概况

    一般所说的炎帝,从严格意义说应是指其本人和部族;炎帝时代则包括其子孙,时空较长。又因炎帝下传的7代子孙均以其号相称,故炎帝时代文化又简称“炎帝文化”或“狭义炎帝文化”。我们所研究的就是狭义的炎帝文化。炎帝文化的流传和研究已长达6000余年,形成热潮的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9年,尤其是近10余年。从目前各地的研究情况看,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肯定了炎帝是人不是神,也不是虚幻的仙人。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传说历史人物、氏族部落首领、农耕时代的代表,被崇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大多数学者赞同炎帝有8世(或17世),相传约1000年(一说500百余年),从氏族发展为部落,再从部落发展为姜姓部落集团,迁布地域广远,江北和江南均有炎帝裔族分布;文献记载炎帝“长于姜水”的地望比较笼统,虽然数省皆找到了本地的“姜水”,但多数学者同意北魏郦道元的“在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东”之说(依据《水经注》所考)。近20年来,学者们又多循明清《宝鸡县志》之载,赞同徐旭生等史学家所说的“姜水”即宝鸡县南“清姜河”(在今渭滨区神农乡)之观点;炎帝的陵墓目前有湖南、陕西、山西“三陵”。从文化认同和影响及祭祀大典规格说,湖南株洲市的炎帝陵在海内外华人心目中地位最高。我们认为黄河流域(江北)公祭炎帝故里、长江流域(江南)公祭炎帝陵,是符合千余年中炎帝族迁徙、发展之历史实际的,也是与炎帝时代黄河、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经济基本定型之历史实际相符合的,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与江南约与之同期的考古文化中,亦可得到佐证。当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学术观点上的分歧,有待于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我们相信在民族利益和建立和谐世界的大局下,是会逐步对存在分歧的问题,在求大同、存小异原则下,形成较为一致之“文化认同”观点的。

2、炎帝时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传统观点是炎帝发明了原始农业,但从目前的考古发现资料看,原始农业在我国的出现是在1万年前左右。在河北徐水等前仰韶文化(亦称中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现的文物,证明1万年或9000年前已有粟作农业;江西万年、湖南道县在1万年以前(一说其年代为1.2万年前)已有稻作农业,但我们认为只能说是农业萌芽,这是因为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出现,不普遍之故。耒耜、斧等生产工具及陶器,在1万年前左右也有零星发现。其时为神话传说的人皇、地皇、天皇的后裔时代。《易·系辞下传》云:“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卦名,农耕兴利之义)。”《逸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金斧,破木为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之实。”《管子·形势解》云:“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尸子》云:“神农理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感利,故谓之神雨。”还有许多文献记载,不多举。炎帝是公认的“三皇”之末皇,约处在距今6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大发展时期,大江南北的先民多已定居农耕,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渔猎、采集降为辅助经济;居住在半地穴长方、椭圆形的木、泥、结构之屋室内(江南则出现了干栏式居室);生产工具增多,日用陶器增加,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和提高。

    为了及时播种、收获、储藏和利于先民生活,炎帝又继续和部落管理人员(臣)研制历书。《路史·禅通纪·炎帝纪》载(译文):“乱了季节就不能种植,气候不正常就会产生灾害和疫病。于是神农推算一年节气、每月朔望和日名干支,确定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辰。教民除去百物熏蒸的气味,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以免得病。定元月初一为年月日的第一天,称摄提。以岁星(木星)运行确定纪年法,称太初礼。令巫咸等占卜测吉凶,确定事物的成败。炎帝将伏羲的八卦演为六十四卦,以应对万物之求,助成神化之工。”太初历对炎帝发展农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农耕时代的到来,对中国以农业著称之文化的发展和文明起源有着重要作用和划时代意义。

(1)炎帝时代的农业

    炎帝八世(一说17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炎帝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论炎帝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