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炎帝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
《庄子·杂篇·盗跖》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处篇·胠箧》云:“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商君书·画策》云:“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吕氏春秋·天春论·审为》云:“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按炎帝族延续十余年而论,此载的“十七世”之说比较合理。但因在文献中找不到这17世的(最多只能找到13世的名字)人名和事迹,故一般都以“八世”之说叙述这段传说史)由此可知,炎帝时代(严格说应是首代至7世炎帝时期),氏族或部落所有人员一律平等自由,大家共同劳动、共同享受,任何人都没有特权,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恩格斯指出:“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制度呵(啊)!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⑤这样的社会,是靠什么思想和办法教化先民的呢?十分值得研究。
2、原始以宗教崇拜聚合先民思想和言行
恩格斯指出:“宗教是在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⑥林耀华先生释:“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资料证明,宗教不是自古就有,而是到了一定的阶段才产生的”。“早期智人时期人类的体制形态比直立人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晚期智人的体质结构基本上和现代人相同,人类的思想能力提高了。这时人类社会组织有了新的发展,氏族公社萌芽而逐渐形成了,与此相应的是宗教的萌芽和产生。”⑦即我国的原始宗教产生于二三十万年前,与母系氏族公社的出现同步,万物有灵的自然和图腾崇拜首先出现,约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或稍早(5500年前后日显),又出现祖先崇拜形式。一般说,神话的图腾崇拜多是动物形象,如炎帝以牛和龙为图腾等,其后裔则崇拜祖先。与之相应的是出现巫术、占卜,以通神鬼。先民和首领都相信自然、图腾、祖先三种崇拜形式,并相信由他们产生的各种鬼神,人人信奉、崇敬、祭祀,以祈求鬼神免灾保平安,从而形成部落之民的精神纽带,把大家联结为一体。
3、以原始礼乐巩固部落群体
原始伦理(即人与人的上下关系及言行准则)在母系氏族公社出现后已初步产生,如子女知其母,长、幼辈不性交等。原始伦理关系的形成制度,则是在8000年前的伏羲时代,炎帝沿袭用以教化先民和睦团结。西汉陆贾《新语》云:“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道,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画八卦的祖先就是传说中的伏羲氏。从炎帝至先民,都要遵守伦理道德,禁止有对部落不利之事发生,子孙也不例外。《鸿庞氏传》云:炎帝后裔姜禄被封“龙君”后,仍然“教民耕种衣食,始有君臣尊卑之序,父子夫妇之伦。”可见原始伦理道德,已是维系部落社会的重要观念和准则。为此,炎帝又制礼作乐,进一步明确公德准则和次序。
炎帝在沿用伏羲之“婚嫁婚娶”之礼乐的同时,又创立了“吉礼”、“葬礼”等礼乐,《补记外传》云:“吉礼者,祭祀郊庙社稷之事是也,起自神农氏始教民种谷,礼始于饮食,吹苇龠,击土鼓,以迎田祖,至敬鬼神,祭皆用乐。”唐代杜佑《通典》云:“神龙播种,始诸饮食,致敬鬼神,礻昔为田祭,可为吉礼”。“ 礻昔之义,自伊耆代之,而有其礼。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是报田之祭也。其神神农,初为田事,故以报之。”乐以两面置皮,陶为圈的“土鼓”演奏。又云:“神农乐名《扶持》亦曰《下谋》。”《通志》卷一之载此相同。可见是炎帝子孙时才形成吉礼的。炎帝创立了丧葬礼乐,氏族和部落有了“公共族墓”。东汉桓谭《新语·琴道篇》云: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神农氏为琴七弦,足以通物而考理乱也。”《通典·乐》云:“琴,《世本》云神农所造。”北宋刘恕《通鉴外纪》云:炎帝“国实民富而教化成。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南宋胡宏《皇王大纪》之载与此大同小异。可见,“天与地谐和”、“天与人谐和”、“人与自然谐和”的原始观念在炎帝时代已经形成。《路史·禅通纪·炎帝纪》云:炎帝时,每年举行一次隆重的祭“百谷神”典礼,管理人和先民参加,各种乐器齐奏,民众欢歌载舞,热闹非凡。可见炎帝是继伏羲氏后又一个伟大的创新者与和谐社会的实践者。
4、炎帝时代以仁德团结天下族民
《吕氏春秋·高义》云:“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服),不罚而邪正,此神农黄帝之政也。”《淮南子·主术训》之载的主要意思是说:炎帝神农氏养民出自公心,人民朴实诚厚,不争财不抱怨,和睦相处,依靠天地资财,与天地合一。不施威刑惩罚,以教化为先,刑同虚设,法律杂文闲置,百姓欢悦。“其他南至交趾(今越南北部),北至幽都(今内蒙古),东至旸谷(今渤海及黄海),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莫不听从。当此之时,法度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齐俗训》:“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越绝书·外传枕中》云: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通鉴外纪》卷一载:“以火纪官。其俗朴重端悫(忠厚诚实)。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人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国实民富而教化成”。至炎帝末世孙榆罔时,随着财产占有的多少,出现了贫富不均,部落间争地争财之战也随之发生,昔日的“太平”也一去不返,也正与考古资料反映的仰韶文化末期葬品多少不一、贫富不均等现象相吻合。
综上所述,炎帝是继伏羲氏之后的一个古皇,也是一个具有开拓进取、创造发明的智慧之圣人,更是一个富有包容天下各部族而和谐共存的部落集团首领(末帝前继位的6代炎帝亦然)。炎帝时代的丰富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尊基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基石之一。1991年5月10日,中顾委副主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