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W >> wei >> 魏征 >> 正文

 

时至今日话古人——谈魏征精神

1.“干进求仕”,实践儒家的“入世”精神

儒士的政治信念就是“学而优则仕”。魏征自大业十二年(616年)参加农民起义军后,力求为自己所辅佐的“人主”建功立业。大业十三年(617年)末,魏征作为瓦岗农民起义军的文学参军掌记事,曾以“十策以干密”,李密“虽奇之而不能用”。在李密与王世充战于洛口之前,魏征又向长史郑颜献计“深沟高垒,旷日持久,不过旬月,敌人粮尽,可不战而退,追而击之,取胜之道”。却被郑当作“老生之常谈”加以拒绝。后来,魏征随李密归唐,却“久不见知”。但积极入世的魏征并未因此而气馁,他“自请安辑山东”,唐高祖李渊看到可以利用魏征在农民军中的影响力,给了他一个秘书丞的职位。魏征成功地为唐高祖劝降了驻兵在黎阳的李密旧部,但紧接着窦建德打败这部分人马,魏征被捕,被窦建德任命为起居舍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四月,窦建德被李世民所败,魏征再次归唐,被太子李建成引为“太子洗马”。魏征知道“秦王功盖天下”对太子建成的威胁,劝建成自请去山东立军功,后又“阴劝太子早为计”。玄武门政变,李世民杀死李建成,曾经责怪魏征离间其兄弟关系,魏征直言回答说:“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魏征认为这次祸害可能是躲不过了。珍惜人才的李世民“素器之”,用魏征做他的詹事主薄,登上皇位后立刻任命他为谏议大夫。魏征看到太宗“以国士”对待自己,即欲“以国士”报答李世民,便用宣示“信义”的和平方式,安抚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河北内心“自疑”的旧部。贞观以前,魏征的仕途可谓是曲折多艰。虽然魏征经历了许多苦难,但他再也没有回到道观中去。不管是以“十策干密”、为唐高祖“自请安辑山东”,还是“阴劝太子早为计”,都体现了魏征努力进取,积极为主谋事的儒家思想。可是,魏征辅导多个君主,似乎有随波逐流倾向。然而,魏征正是通过这种“变节”的方式,一方面来寻找理想中的“明君”,另一方面不断为百姓做好事。

2.“犯颜直谏”,实践儒士的“君子”气节

魏征以敢于犯颜直谏而闻名于世。虽然魏征曾对太宗说:“陛下导之使言,臣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谏,岂敢数犯龙鳞?”但实际上,魏征所作所为往往超出了唐太宗能够容忍的程度。贞观初年,朝廷想要把十八岁以上尚未成丁的中男“简点入军”,魏征“执奏以为不可”。唐太宗大怒,下达命令:“中男已上,虽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魏征拒绝签署政令。太宗把魏征召到宫中,满脸怒气地责怪他“过作如此固执”。魏征严肃地回答说:“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败,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己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若多点取人,还充杂使,其数虽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并趁机指出太宗所犯的“大事三数件,皆是不信”的失信于民的错误。贞观十年(636年),有人告诉太宗,说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对太宗喜欢的儿子越王李泰不很尊敬,“意在潜侍中魏征等,以激上怒”。果然,太宗“御齐政殿”,怒容满面地责骂朝官不该轻视他的儿子,声称:“我若纵之,岂不能跪公等”。房玄龄等大臣吓得直哆嗦。魏征则神色肃穆地说:“当今群臣,必无轻蔑越王者。然在礼,臣、子一例,《传》称‘王人虽微,列入诸侯之上。诸侯用之为公,即是公;用之为卿,即是卿。若不为公卿,即下士于诸侯也’,今三品以上,列为公卿,并天子大臣,陛下所加敬异。纵其小有不是,越王何得辄加折辱?若国家纪纲废坏,臣所不知。以当今圣明之时,越王岂得如此。”他还举出隋文帝宠爱诸王,纵容他们不讲礼节,“寻以罪黜”的例子,告诫太宗溺爱孩子实际上是谋害孩子。魏征屡次在唐太宗怒气冲天的时候,直言相撞,触犯龙鳞,在帝王专制的社会里,这是要冒杀头危险的。魏征虽然继承了传统儒士的忠君思想,可是在仁政之道和君王专权发生冲突时,他坚持道义高于皇权的原则,敢于犯颜直谏,这与儒学“杀身以成仁”精神的内涵是一致的,表现出了他可贵的人格魅力。

3.“克己奉公”,实践儒士的爱国精神

魏征在《道观内柏树赋》中,借观中的柏树“涉青阳不增其华,历元英不减其翠”来表达自己为实现理想而保持本性的坚定信心。魏征在其政治实践中,确实做到了修身立德、勤政奉公。首先,魏征生活节俭。魏征家里刚开始没有正厅,他生病时,唐太宗知道了这件事,把准备建造小宫殿的材料送给魏征构造正厅。魏征虽做了宰相,但仍保持俭约的品质,坚持盖用粗布做的被子。直到魏征死去,唐太宗准备按一品大员为魏征举行葬礼,其妻裴氏辞让说:“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魏征这种俭约的生活作风,鲜明地体现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儒士精神。其次,魏征刚正不阿。《旧唐书》记载魏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正好利用魏征的这一优点,任命他为谏议大夫。魏征也“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此,魏征坚持自己的政治原则,匡正了许多太宗不如人意的言行。如贞观二年(628年),魏征谏止太宗南山打猎;贞观三年(629年),魏征谏止太宗简点中男入军;贞观六年(632年),魏征谏止太宗泰山封禅。贞观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年,魏征连续上疏对太宗时政进行批评和规劝。直到临终之前,他仍不忘进谏太宗“任善人则国安”。再次,魏征勤于公事,尽心尽职。贞观初年,魏征迁尚书右丞,与左丞戴胄一起处理尚书省“省务”。他们在缺乏助手的情况下,“并晓达吏方,质性平直,事应弹举,无所回避”,做到了“自然肃物,百司匪懈”。贞观七年 (633年),魏征为侍中。本来,侍中一职属于门下省,是对中书省所拟定的政令进行研究和反驳。但当时尚书省积压了许多案件,唐太宗命令魏征去处理。魏征虽然对法律条文不是很熟悉,但他从大处入手,“以情处断,无不悦服”。最后,魏征知识渊博,勤于著史。贞观三年(629年)二月,魏征担任唐廷秘书监,领导著作局和太史局,负责全国图书收藏、文献典籍修订及编纂国家历史的工作。此前,唐高祖李渊曾组织著名文臣封伦等人,分别修撰魏、陈、周、齐、隋等朝史书,但由于组织不善,结果竟无一部史书修成。魏征任秘书监一职后,革除修书流弊,亲自确定编纂原则,选拔才德兼备的人员,分工负责,由他总编定稿,数年之后,《梁书》、《陈书》、《周书》、《齐书》和《隋书》相继编成。这些史书成为我国古代史籍中较好的著作。魏征终于实现了其祖辈编撰史书的愿望。同时,魏征所编的史籍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为我国史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魏征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时至今日话古人——谈魏征精神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