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W >> wei >> 魏征 >> 正文

 

魏征进谏鲜为人知的缘由

智勇双全,士为知己者死
    魏征敢于进谏,历史上已经留下定论。魏征为什么能够进谏,在《旧唐书》或者其他史籍中都有记载,大概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说魏征这个人有治国之才。治国的才干,显然是政治家最重要的品质。对于国家的建设,有想法有办法,遇事反应机敏,考虑问题周全,都是有才干的表现。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派特使前往西突厥册封西突厥可汗,为了节约成本,让使者顺便购买一些马匹。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考虑,节约成本毕竟是需要的。魏征知道消息后,立刻出面反对。他认为,特使买马,看起来是节约了开支,但是很可能混淆了特使的身份,干扰册封可汗,不仅会给可汗与臣民之间的关系带来困扰,也会干扰西突厥与唐朝的关系,因为西突厥会因此认为唐朝并不重视这次册封。如此一来,会带来政治上的巨大损失。魏征的说法显然很正确,说明他考虑周全,能够从其他角度重新看待这个问题。唐太宗立刻改变主意,让特使一心去册封。历史上留下很多魏征的具体建议,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魏征的思维特点,其实这就是他的政治才能的体现。 

    一说魏征性格刚直,勇于进谏有性格方面的因素,所谓“性又抗直,无所屈挠”,“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这不过说明,魏征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抗压能力强。世界上,难道有什么性格适合进谏、什么性格不适合进谏的问题吗?没有。因为魏征进谏,常常导致皇帝很难堪,当众下不来台。于是有一次唐太宗跟魏征说,反正我对你的意见一贯言听计从,以后再有意见,你不要当众讲,事后讲我也一定听从。结果呢,魏征严词拒绝。魏征认为,君臣当众讨论是件光明正大的事,不能偷偷摸摸,更不能搞私下交易。所以,与其说魏征性格耿直,不如说他认识深刻,敢于坚持。有一位地方官叫皇甫德参上书提意见,言辞激烈,因为魏征的劝说,唐太宗才没有追究。后来唐太宗问大家,最近有什么问题。魏征说,皇帝纳谏不如从前。唐太宗知道魏征所指,立刻提拔皇甫德参的官职。不论唐太宗还是魏征,都明白纳谏气氛比具体意见更重要。魏征的坚持进谏,为唐太宗时期朝廷宽松的纳谏气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还有第三条,就是对唐太宗的知遇之恩。魏征“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玄武门政变之后,作为东宫的一个重要官员,李世民非但没有杀他,还重用他,这就是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他把自己豁出去了,不管皇帝高兴不高兴,只要对国家好对人民好,这意见我非提不可。有的时候,暂时得罪了皇帝,但是毕竟有利于皇帝和国家的长远利益,魏征还是坚持去做。魏征生逢乱世,曾经是李密、窦建德和李建成手下,最后李世民击败各个对手成为皇帝,魏征才终于得以施展才能。李世民对魏征前有不杀之恩,后有重用之德,魏征竭尽全力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制度使然,在其位谋其政 

    上面只讲了三个理由,其实还有第四个理由,今天需要特别强调,就是制度性的理由。从这个角度说,进谏对于魏征而言是在尽职尽责。李世民一开始任命魏征在东宫詹事,意义不大,后来很快让他做了谏议大夫。唐朝有一种官属于谏官,其中包括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左右补阙等。谏议大夫平时在门下省办公,也参与门下省的工作。魏征是谏官中最重要的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任务就是负责给皇帝进谏,他担任这样的职务不进谏谁进谏啊?这是他的职务要求的。 

    后来,魏征又成了秘书监,是从三品,负责管理图书、资料的文职。唐朝的宫廷藏书最早是在魏征的手中丰富起来的。他做秘书监的时候,还参与朝政。这是唐朝官制的一个特点,就是你本来有具体职务,然后给你加一个衔,叫参与朝政。参与朝政,就能参加朝廷最重要的会议,拥有发言权。 

    唐朝的重要会议大约有几种,一个是行政办公会议,属于部长级会议,叫八座议事,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的长官(称尚书)加上左、右仆射一起开会。比它再高的就是政事堂会议,政事堂在门下省,这是一个宰相会议。凡是有“参与朝政”这种职衔的人都可以参加宰相会议。第三个更高级的就是皇帝的御前会议。有了参与朝政这个头衔,既可以参加宰相的这个政事堂会议,也可以参加皇帝的御前会议。所以魏征一直未曾离开提意见的职位。 

    贞观七年,他当了门下省的长官,叫侍中。门下省的工作就是审核皇帝的命令,看它对不对,对了就发给尚书省执行,不对就驳回起诏令的中书省。为什么魏征的意见总是那么多呢?因为一直到死,他都是门下省的长官或负责人。 

    贞观元年,右仆射封德彝为检点使,检点府兵。当时兵力不足,封德彝提了个建议,要把十八岁以上的中男,也检点入军。在唐朝,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叫法,为国家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始生为黄,即刚一出生的孩子叫黄,黄口小儿就指这个年龄。四岁为小,四岁了,就是小孩了,在户籍册上都要注明。到了十六岁,就是中男,是半大小伙子了。二十岁为丁,就是成年人了。二十岁了就要承担国家的兵役。现在既然形势所需,皇帝就同意了封德彝的建议。敕书发出三四次,魏征坚持不签署。不但不签署,还要上奏,提出自己的反对理由,大概就是中男身体还没有长成之类。封德彝也不示弱,说中男也有长得很强壮的。 

    太宗于是大怒,继续出敕,魏征还是不签署。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把魏征和门下省负责人王珪都招来开会。太宗声色俱厉地说:“中男要是身形矮小,自然不会点入军中。若体貌魁伟,当然可以征发。你这么固执,简直不可理喻!”魏征正色说道:“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魏征是从国家更长远的利益来看待这个征兵问题,你不能把年轻人都点了兵,都点了兵,赋税怎么办?以后再需要征兵怎么办?你不能把人力一下子用完啊。国家治理要有长远规划,不能只看眼前啊。道理很简单,一讨论就明白了。皇帝就立刻下令,禁止下发这个文件。最终,皇帝被魏征说服,并奖赏魏征和王珪。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魏征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魏征进谏鲜为人知的缘由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