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隋唐之际的著名诗人。他但求有道于己,不求有功于时,所以自以“无功”为字,因后来躬耕东皋,所以自号“东皋子”,又因极能饮酒,常一饮五斗,所以又自号“五斗先生”。从他的字、号,便可见他的思想。王绩为古代著名隐士,所以新旧《唐书》都将他入《隐逸传》。其实他名垂后世的原因,是他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绩的生年,史籍没有记载。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为隋开皇五年(585年),一些文学史著作和唐诗选本,也都作开皇五年。著名唐代文学专家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考略》认为闻一多所说不确。王绩研究专家韩理洲先生《王绩生平求是》考王绩生于开皇八年(589年),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疑王绩生于开皇九年(590年),大致近是。王绩卒年,据与王绩同时的吕才所撰《王无功文集集》及《旧唐书》本传所载,为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那么王绩死时50多岁。
王绩籍贯,据他本人《自作墓志文并序》,自称“太原王绩”。吕才《王无功文集序》称王绩为“太原祁人”。王绩《游北山赋序》也自称“本家于祁”。两《唐书》本传又称王绩为“绛州龙门人”。所以各有关书籍或作祁人,或作龙门人。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曾论此事,认为太原祁为王绩祖籍,即族望,绛州龙门为王绩实籍,著名专家岑仲勉同意此说,《唐才子传校笺》一书中,傅璇琮先生据唐杜淹《文中子世家》考王绩家世说:“王氏先世本为太原祁人,西晋末迁徙江南,至王虬又仕于北魏,即定居于河汾。司马光《文中子补传》所谓‘齐高帝将受宋禅,诛袁粲,虬由是北奔魏,魏孝文帝甚重之,累官至并州刺史,封晋阳公,谥日穆,始家河汾之间。”河汾之间,即龙门,也就是现在山西省河津县。
隋末大儒王通,即文中子,为王绩长兄。王绩《游北山赋》注云;“吾兄通,宇仲淹,生于隋末。”《新唐书》本传也称王绩长兄王通为隋末大儒。王绩又有兄凝、弟静。又有人说《古镜记》作者王度为王绩之兄,可参看韩理洲《王绩生平求是》。
王绩生平,除他自己所撰有关诗文外,以吕才《王无功文集序》所记最为可靠详备。吕才为王绩的好朋友,所记当然较其他资料更为可信。其中记载王绩性特好学,博闻强记,15岁时游于长安,曾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当时杨府宾客满座,杨素见王绩是个孩子,待之不敬,王绩便批评说:“绩闻周公接贤,吐飡握发。明公若欲保崇荣贵,不宜倨见天下之士。”在座的大将贺若弼与王绩的哥哥王度是好朋友,便圯身向杨索介绍、推荐王绩,杨素态度这才好起来,与王绩谈文章与时务,王绩“瞻对闲雅,辩论精新,一座愕然,目为神仙童子”。当初王通曾上十二策,大为隋文帝所知赏,畅素也甚为佩服,这时便对王绩说,你哥哥的十二策,虽然没有施行,但确是极好的建议。王绩尖锐地反问:知道好而不用,这是谁的过失呢?问得当时执掌朝政的杨素满面通红。又著名文学家薛道衡将王绩比作庾信、王仲宣,使王绩青年时代便驰名当世。
情人业未,王绩应孝悌廉洁举,中高沽,除秘书正字。但他生性简傲,不乐意在朝,便借口有病,要求到地方去,于是被授为扬州六合县承。县丞之职,也不是他所乐意干的。他非常爱饮酒,常因醉酒而影响公务,所以屡被劾责。王绩叹道:“网罗高悬,去将安所?”于是将所得县丞俸钱,堆于县门之外,推说病风,驾轻舟夜里逃走了。
隋亡唐兴,武德中,王绩被诏征,以前扬州六合县丞待诏门下省。他对待诏门下省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每日可得到三升好酒,曾对弟弟说:“待诏俸殊为萧瑟,但良酝三升,差可恋尔。”待诏江国公是王绩的老朋友,听了这活后说,三升好酒未足以留王先生,特判日给一斗,因此时人称王绩为“斗酒学士”。
贞观初,王绩因病罢归。罢归的真正原因,恐怕还是因酒,贞观中,他因为家贫,酒也难继,只好又赴选。当时太乐府史焦革家善酿酒,冠绝一时,王绩便苦苦相求,要在焦革手下任职,终于做了个并不适合他干的太乐丞。但没几个月,焦革逝世,此后焦妻袁氏仍时时送酒给王绩。谁知过了1年多,袁氏也死了,工绩叹道,这是老天不让我饱饮美酒!于是辞去太乐丞,归乡去了,从此开始了他的隐士生涯。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