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也不一定承认这一职务,并且孙武的兵法也不是以自己的名字发布的,所以,孙武的大功和军事思想也就不为外人所知。《左传》作者在“名”的问题上的重视程度与《春秋》是一致的:“名之不可不慎也”。这种状况与春秋末期,原来的“正名说”没有得到彻底破坏有关系。而孙武之后代孙膑所处的时代这一状况有了根本改变,所以孙膑的“军师”职务得到各国的共同认可,当然其功绩,也就会得到公开承认。
综上,孙武的功绩之大与《左传》只字不予记载这种状况是极不相称的。造成孙武在春秋时期不显于世,不为《左传》《国语》所载,其主要原因是:孙武没担任过统帅或主将;孙武没有《左传》《国语》已经记载过的伍员等人的地位高、权力大;孙武没担任正式的国家机构官职;孙武没有被封为卿或大夫;孙武相当于“军师”(或高参)职务位尊、显赫,但却是非正式国家或军队职务,不为外部世界所知;孙武及其兵法为吴国强大起了指导性作用,但兵法是为他人而作。这一切,造成了孙武“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的结局(100)。看来,孙武本人对于不被史家记载于册、名声不显于当世,是早有预料并且是有思想准备的。
注:
(1)(82)(89)(95)《诸子集成·孙子十家注·孙子叙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版
(2)《左传·成公八年》岳麓书社1988年12月第一版,以下所引《左传》下皆属此
(3)(4)《孙子研究文献备要》第52页,1992年第一版
(5)(6)(7)(8)《孙子与吴文化研究》第9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9)《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史记·吴太伯世家》、《史记·伍子胥列传》
(10)《左传·昭公三十年》
(11)(13)(15)(17)(19)(21)(44)(60)(72)(76)(78)(83)(86)《史记·伍子胥列传》
(12)《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14)《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16)《史记·越世家》
(18)(59)(77)(79)《左传·定公四年》
(20)《左传·定公六年》
(22)《左传·定公十四年》
(23)(25)(40)(42)《史记·吴太伯世家》
(24)(26)《左传·哀公元年》
(27)《礼记·檀弓下》
(28)《左传·哀公二年》
(29)《左传·哀公六年》
(30)《中国历史大事编年》242页
(31)(80)《左传·哀公七年》
(32)(34)《史记·鲁周公世家》
(33)(35)(82)《左传·哀公八年》
(36)(38)(73)《左传·哀公十年》
(37)《史记·齐太公世家》
(39)《左传·哀公十一年》
(41)(70)《左传·哀公十三年》
(43)《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5)《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