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28)载吴师统帅为泄庸。
夫差七年,吴伐陈。此事《左传》载(29)。《中国历史大事编年》(30)云统帅是吴王自己。
夫差八年,吴伐齐至鄫,《左传》(31)、《史记》都载(32),这次行动统帅是吴王。
夫差九年,吴伐鲁。《左传》(33)、《史记》(34)两书都认为统帅是吴王夫差。
同年夏,吴伐邾。《左传》载“大宰子余讨之”(35),子余即伯嚭。统帅当然是伯嚭。
夫差十一年,吴伐齐。《左传》(36)、《史记》(37)都记载统帅是夫差,舟师主将是徐承。
同年冬,吴救陈。《左传》载(38),这次军事行动的统帅为季子。
夫差十二年,吴伐齐。《左传》(39)、《史记》记载(40),这次战役吴国统帅为吴王(兼中军主将),其余上军、下军、右军主将分别是胥门巢、王子姑曹、展如。
夫差十四年,吴王与诸侯会黄池。《左传》(41)、《史记》(42)都载统帅是吴王。
因为,从司马迁《史记》“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43),以及“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44)的记载看,笔者以为,所谓“北威齐晋”就是指的夫差十二年艾陵之战大败齐国和夫差十四年与晋国的黄池之盟。“南服越人”在“北威齐晋”之前,按司马迁之说,我们把孙武的军事活动的终了也定格于黄池之盟。
以上是笔者列举的孙武到吴国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区间内所发生的吴国对外战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列举的吴国对外十八次战役行为中,吴王亲自担任主将或统帅就有十二次。另外伍子胥、伯嚭、终累、泄庸、季子各一次。不知统帅为谁一次(此役是采纳伍员偏师伐楚的建议而进行的)。从记载看,孙武没有担任过统帅或主将。从《左传》记载看,在吴国,由吴王及王室成员亲自担任对外战争统帅似乎是很自然的事。如,伍员初到吴国曾建议吴王僚伐楚,遭到还没做吴王的阖闾极力反对而作罢。阖闾当了吴王于伐楚之前(阖闾三年),对伍员的一段话很说明问题。“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恶人之有余之功也,今余将自有之矣。”
三、孙武虽然身后以兵法成名,但在当时兵法却为他人而作
古人以至今天的我们,主要是通过《孙子兵法》而了解孙武的。孙武的身后成名,也主要是《孙子兵法》使然。没有《孙子兵法》的称名于世,当然也就没有孙武的成名于世。这在春秋末期亦然,孙武军事活动的时代,尽管吴国的强盛是孙武兵法谋略实践的结果,但由于《孙子兵法》没有称名,所以孙武在当世也就不会成名。
孙武所作兵法不是为自己而作。因为在今天看来这个兵法通篇都是以统帅或主将的口吻和身份所写,当然也就是为身份是统帅或主将的人所用。而孙武未来能否担任统帅或主将,在他写兵法时纯属未知数。从上面所列史实我们看到,孙武没有担任过统帅和主将。
《史记》载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45),曹操在《孙子序》文中说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46)。孙武写兵法是为吴王而不是为自己个人而作,至目前看是没有异议的。至于孙武为什么为吴王写兵法?唐陈嗥说“孙武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 (47 ),宋梅尧臣也认为“武以十三篇以干之”(48),毕以珣《孙子叙录》也认为“是其干之之事也”。为吴王写兵法以“干吴王”,是孙武给吴王写兵法的目的,也是没有异议的。“干“字,在此作自荐于、迎合、求取解。孙武迎合吴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通过给吴王写兵法这种自荐形式,以求取自己的政治地位。既然孙武是为吴王而写兵法,当然就不会在兵法前面署上“孙武”的名字。既然没署“孙武”的名字,别国当时也就不知道有《孙子兵法》,也就自然不会知道有孙武其人(孙武既非统帅主将,也非公子公孙卿大夫公室公族之人)。
孙武给吴王所写兵法的书名,也就是现今《孙子兵法》的最早名称,笔者认为应该是《十三篇》或《兵法十三篇》。因为,我们把吴王“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这句话,可以按今天的语法,句读为“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孙武为吴王写兵法,没有使自己在当时成名,但却为吴国的对外战争提供了理论支撑。使吴国在指导战争过程中由盲目走向自觉,由感性走向理性。同时,也使吴国进入军事上的辉煌时期。为说明孙武所写兵法的作用,笔者仅以吴国对外战例来解析说明。
孙武于阖闾三年见吴王并被任为将军。在见吴王之前,孙武把兵法已经交给吴王了。这说明孙武所写兵法至少在此之前就为吴王所了解;由于孙武是被伍员引荐给吴王的,所以,孙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