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Q >> qu >> 瞿秋白 >> 正文

 

瞿秋白——从书生到领袖10

出:“所谓东方文化的‘恶性’决非绝对的,宗法社会的伦

理也曾一度为社会中维持生产秩序之用。但是他现在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达,所以是东方民族之社会进步

的障碍。西方之资产阶级文化,何尝不是当时社会的大动力。但是他既成资产阶级的独裁制,为人类文化

进步之巨魔,所以也成了苟延残喘的废物。”②世界未来的新的文化,究竟向哪里去?瞿秋白明确指出:

“帝国主义沟通了全世界的经济脉络,把这所谓东方西方两文化融铸为一;然亦就此而发生全人类的文化

,——世界无产阶级得联合殖民地之受压迫的各民族,以同进于世界革命,——此种趋势,此种新革命文

化的先驱,正就是杀帝国主义的刽子手”。③“等到私有制绝对废除,阶级消灭时,科学愈发明,则体力

劳苦的工作愈可减少,全社会的福利愈可增进;物质文明愈发达,经济生活愈集中,则精神文明愈舒畅,

文化生活愈自由,为‘求生’的时间愈少,则为‘求乐’的时间亦愈多了。那时,才有真正的道德可言,

不但各民族的文化自由发展,而且各个人的个性亦可以自由发展呢。”④
  为了达到这个光明的境地,必须进行革命,“颠覆宗法社会,封建制度,世界的资本主义,以完成世

界革命的伟业。如此,方是行向新文化的道路。”⑤
  --------
  ①《新青年》季刊第1期,1923年6月15日。
  ②③④⑤《新青年》季刊第1期,1923年6月15日。

  同年11月8日,瞿秋白写《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进一步批判东方文化派。文章开头即指出

:“礼教之邦的中国遇着西方的物质文明便彻底的动摇,万里长城早已失去威权,闭关自守也就不可能了

。……然而中国的士大夫却始终不服这口气,还尽着哴东方的精神文明,要想和西方的物质文明相对抗。

这一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上显然有极大的价值。”①人类有工具而营共同生活,是文明的开始;因有文明而

阶级分化,于是共同生活不得和谐,似乎是文明的末日。可是,实际上,文明并无末日,被统治阶级以文

明为武器而创造新的文明,而加速统治阶级末日的到来。可见,文明本身始终是人类所必需,只有垂死的

统治阶级,才觉得文明的进步可怕,可以危及其统治,才高呼“向后转”,还要自命为精神文明。中国的

老子,西方的基督,卢梭和托尔斯泰,都是“向后转”派的代表者。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

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基督也说:

“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你们都用不着关心,用不着问;不要想那明天。”卢梭则认为,随着科学艺

术的进步心灵将日益堕落,只有无知无识的乐园,才是永久的贤德所生之地。托尔斯泰根据贵族式的思想

,要抛弃技术文明,回到昧时代去。因为他所认识的快感,仅仅是农村里的宗法社会;他所认识的劳动

动机,仅仅是农奴背上的鞭策。然而,不论是托尔斯泰主义中的农村,还是章士钊的“农村立国论”里的

农村,至少要用锄和犁,那便是物质的技术文明。即使承认“无为”的世界是幸福的乐园,也无法在现实

生活里寻到恢复它的方法。物质文明仍旧在可能的范围里进步。譬如清朝广东进贡的方法,比那“一骑红

尘妃子笑”的唐明皇采荔枝的方法就聪明得多了。瞿秋白指出,历史上的中国,当农民举行暴动,大杀贪

官污吏时,口号叫“‘四海之内皆狗彘也’!精神文明未必十分高尚;到那时一切无为、清净、礼教或‘

宋学’都已失去威权。这样看来,物质文明始终统辖着精神文明”②。瞿秋白用辛辣的笔,戳穿了那些高

唱“精神文明”的伪君子们:“现代的中国里,‘最高尚有道德知识的精神文明派’自己日常的行为,刚

刚与口头的议论相反,时时刻刻在那里促进他们所反对的物质文明之发展:如买火车票,点电灯,用自来

水,穿洋布等……反对最激烈的人自己尚且如此!新宋学当然未产而先‘流’了”③。东方文化派所要反

对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殊不知道社会主义的科学正是彻底的以因果律应用之于社

会现象,或所谓‘精神文明’的。”④人们掌握了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就能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创

造全新的文明世界。结论是:
  社会主义的文明是热烈的斗争和光明的劳动所能得到的;人类什么时候能从必然世界跃入自由世界,

——
  那时科学的技术文明便能进于艺术的技术文明。
  那不但是自由的世界,而且还是正义的世界;不但是正义的世界,而且还是真美的世界!⑤
  --------
  ①《东方杂志》第21卷第1号,1924年1月10日。
  ②③④⑤《东方杂志》第21卷第1号,1924年1月10日。

  1923年春夏间,在中国思想界发生了唯心主义营垒里的一场争论,即所谓“科学与玄学”之争。这年

2月,张君劢在清华学校作《人生观》讲演,鼓吹柏格森的生命主义哲学,说“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

科学所能为力”,而只能由直觉的、主观的、自由意志的“玄学”即唯心主义哲学来解决。一切社会现象

包括社会革命,并无规律可循,历史不过是由偶然性支配的一笔糊涂帐。4月,丁文江发表《科学与玄学

》一文,反对张君劢的观点,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人生观问题。胡适在《〈科学与人生观〉序》中也打

着“科学”的招牌,反对玄学。但是,他们的“科学”理论,只注意现象不注重本质,不承认科学法则的

客观规律性,依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胡适提出所谓“自然主义的人生观”建筑在“科学常识之上的

一个大假设”,正是否认人生观产生的客观依据的一个典型。“科学”与“玄学”争来争去,谁也不可能

解决科学与人生观问题。
  陈独秀和瞿秋白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坚持了历史唯物论,正确地评论了这场争论。1923年11月

,瞿秋白写《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一文,紧紧抓住争论的中心问题自由与必然的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瞿秋白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瞿秋白——从书生到领袖10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