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后来中原再次大乱时,匈奴却不敢深入汉境,这不能不说与此战有很大关系。 经此一役后,当时的秦军再无敌手,蒙恬也一跃成为秦帝国最为出色的将领。但是蒙恬载于史册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将帅之材,他的许多才能都是当时其他的将领所难以比拟的。蒙恬的这种才华,事实上在整个秦国是首屈一指,没有人能赶得上他,甚至秦国的丞相李斯也自叹:“蒙恬将军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过我。” 从纯军事的角度来分析这场战役,我们相信那一定是与汉朝反击匈奴不同的一种战法。因为秦朝并没有汉朝那样多的战马,骑兵的数量远远少于汉朝。这就注定了秦国的攻击还是以步骑和战车相结合的战法为主的。
《史记》中曾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可见这是一种以重装战车为主的战法。 秦在战役中有一个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当时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匈奴人是没有弩的。因为弩事实上是代表着当时军事气数的高峰,秦的重装战车体型高大,上载各式弩箭,发射起来密集如雨,电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现了这一过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单一兵种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溃。
汉朝反击匈奴打了20年,通过倾国之力的漠北会战才解除了匈奴的威胁。而秦国只经此一战,就将匈奴重创。当然两者也不可同等而论,秦时的匈奴控制区域只有汉朝时三分之一大,实力也比伊稚邪时代弱小得多。 另一个取胜匈奴的重要原因就是蒙恬的个人军事指挥才能。从蒙恬个人角度来说,他出生在将门,从小就受到了忠君爱国思想的浓厚熏陶。再加上他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为国效忠和带兵打仗是家常便饭。因此,他在思想上就已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安危紧紧的绑在了一起。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战,这样的精神和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他在驻守边防的时候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并专门针对匈奴研究出了对付他们的战术方法。这些都为他一战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施行严酷的暴政。一场天下读书人的灾难席卷中华大地。秦始皇大举焚书坑儒,他的长子扶苏竭力阻止,秦始皇非但不听,反而把他贬到边关,让他监督蒙恬守卫边疆。 从此,扶苏和蒙恬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扶苏初到边关,甚为苦闷,蒙恬劝告他说,既来之则安之,守边也很重要。扶苏感到蒙恬待他诚恳热心,便安下心来协助蒙恬训练军队。两人甚是投机,便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这为蒙恬的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笔。 秦始皇死后,赵高担心扶苏继位,蒙恬得到重用,对自己不利,就扣住遗诏不发,与胡亥密谋篡夺帝位。他又威逼利诱,迫使李斯和他们合谋,假造遗诏。“遗诏”指责扶苏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自杀,蒙恬也吞药自杀。
3、王贲
王贲,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名将,名将王翦之子,与其父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将兵代楚。次年率兵攻魏,引黄河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大梁城毁,魏王投降,尽取魏地(参见秦灭魏之战)。秦王政二十五年,率兵攻燕国辽东地,俘虏燕王喜,灭燕(参见秦灭燕之战)。又回师攻代国,俘代王嘉。秦王政二十六年,又率军从燕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遂灭齐(参见秦灭齐之战),统一中国。因功被封为通武侯,曾随秦始皇东巡琅邪。
4、白起:常胜将军
白起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社会剧烈动荡,群雄争霸不休,那些驰骋沙场,能征善战的将领脱颖而出。白起的父亲曾经随秦军四处征战,建立过不少战功。自从有了儿子,他便给儿子起名为起,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像战国名将吴起那样所向披靡,屡立战功。小时候,白起就经常听他父亲讲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尤其爱讲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的故事。当白起长大以后,父亲就把他送进军营,使他从小就受到军旅的熏陶。白起不负父望,从小就酷爱军事,加上他有军事天份,喜欢研究各家兵法,又长期生活在军旅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久而久之,便逐渐精通了军事这门艺术,成了一位用兵如神的杰出将领。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命白起为左庶长,统率秦军进攻韩国。白起在这次战役中初步展示自己军事才华,精心策划,突出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占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使魏国大惊。捷报传回秦国,秦昭王大喜,下令嘉奖白起。此后不久,经丞相魏冉推荐,昭王又命白起为将,带兵与韩、魏联军大战于伊阙(今河南洛阳南)山下。 当时,韩魏联军将多兵广,而秦军还不及他们一半。但韩魏联军表面上联合,实际上各怀心思,都想把对方推到前面迎战秦军,而自己退居后面隔岸观火,坐收渔利。白起抓住敌军的心理,先设疑兵麻痹韩军,然后派精兵猛攻魏军,魏军大败,韩军自然也不战自溃。白起乘胜追击,杀敌24万,死尸遍野,还俘虏了魏将公孙喜,攻陷五个城池。白起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战斗结束,白起因功官至国尉。伊阙之战,是韩魏两国遭到最大损失的一次战役。 韩、魏地靠秦国,按照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二国是秦国蚕食的首要目标。
所以,在秦昭王十五年(前292),秦国又向韩、魏发动了进攻。这次秦昭王仍派白起为将,攻下了魏的垣(今山西垣曲县东南)。由于白起多次立功,被秦昭王提升为大良造(战国时秦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也是尊贵的爵位)。第二年,白起率军攻占了中原重镇韩国的宛(今河南南阳)。同时宛还是重要的产铁基地,又是冶铁业中心。与此同时,秦昭王派马错占领了韩国另一炼铁基地邓(今河南孟县西)。宛、邓的被夺取,对秦国有重要的经济、军事价值,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尤其增强了秦国的兵器制造工业,为秦最后统一天下打下了物质基础。 秦昭王十七年(前290),韩、魏两国在秦国大军连续不断的打击下,畏于秦的强大攻势,遂被迫向秦割让土地以求苟安。在多方筹商后,韩国割让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黄河以北地区)200里地给秦,魏割让河东400里地给秦。韩、魏割地求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