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个大 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因而这个口号既具有稳定当前局势的重要 现实意义,又具有启示社会前进的长远意义。尊王室一方面表现在 利用盟会的形式,使诸侯间不得无故侵扰与自相残杀。如葵丘之 盟,誓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僖公九 年》)。二方面表现为当周天子遇到外患时,桓公集合诸侯军,拱卫 王室。如:首止之会、洮之会与咸之会,左传称曰“谋宁周”(僖公五 年),“谋王室”(僖公八年、十三年)。并且还亲定周襄王之位。公元 前648年,襄王弟带勾结戎、翟合谋伐周,齐桓公派管仲率兵平定 了这次骚乱,从而巩固子周室政权。三方面表现为桓公的征伐总是 在周王的旗帜下进行的。如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诸侯之师侵蔡 伐楚,当楚成王问及被伐原因时,管仲理直气壮地回答道:“昔召康 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 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 具,是以来责。昭王南征不返,是以来问吖《齐太公世家》)。管仲的 一席话恰好说明桓公修复太公之政,以夹辅周室,推尊周天子的抱 负。双方虽未兵戎相见,然而楚国却认了错,并答应入贡于周,承认 周天子名义,此可谓尊王。关于齐桓公称霸与尊王间的关系,《战国 策·韩策》中有一段话讲得很精彩:“昔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 周襄王之命。然则虽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九合诸侯之尊桓公也, 犹共尊襄王也。”
攘夷是华夏(后来称汉、再后来称中华)族内部凝聚加强 的初步表现。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亲也” (《左闵元年》)。华夷之辨乃当时华夏族的一种心态。那时,生活 在四周地区的戎狄势力很大,经常骚扰王室,进犯中原。桓公除 大力维护王室外,对遭到戎狄侵略的其它诸侯,亦以继亡存绝的 仁爱精神,鼎力救援。如: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桓公救之。 燕庄公送齐桓公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 不可以无理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齐地与燕。并要求燕庄 公修复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后来狄人伐邢灭卫,桓 公皆救之,并命以“车百乘,卒千人以夷仪封邢;车五百乘,卒 五千人以楚丘封卫” (《霸形》),致使“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左闵二年》)。这种内诸夏外夷狄的态度,继绝存亡的仁爱精神 以及躬身履行的伟大实践,保卫了中原地区发达的文化,增强了 华夏族的凝聚力,其意义是很大的。
在“尊王攘夷”的号召与实践过程中,桓公一次次地以霸主 的身份会盟各诸侯国,假主命以号令中原。这是桓公霸业的具体 表现形式。据《谷梁传》载,齐桓公衣裳之会十一次,兵车之会 四次(《庄公二十七年》)。所谓衣裳之会,是指以外交手段解决 问题的和平盟会。兵车之会是指帅兵车聚卒伍,以军事促成外交 的盟会。《国语·齐语》的记载则为; “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 三”。《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桓公语:“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 之会六。”“三”、“六”乃泛指,并不是实数。实际上,,桓公会盟 诸侯大小共16次,即《谷梁传》所载的15次外,还有齐楚召陵 之盟。其间的葵丘之盟,周天子派宰孔前来赐胙,使桓公的霸业 达到高潮。至此,桓公成了名符其实的春秋第一霸主。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与世长辞,惨淡经营了43年的霸业至 此宣告结束。
来源:滋博市情网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