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刘庆邦 >> 正文

 

[图文]刘庆邦专访:认识中国农民从认识矿工开始

作家刘庆邦:煤矿的现实就是中国的现实

刘庆邦专访:认识中国农民从矿工开始

主持人:

各位QQ的网友,大家好!欢迎今天下午来到腾讯网读书频道聊天室,我是主持人梧桐,今天我们请到了《红煤》一书的作者刘庆邦老师,相信在网站看到这部作品的人,对煤矿、矿工的生活,都会有一个感性认识上的认识,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刘老师。大家可以看到,网友在不停的向你问好,跟大家打个招呼吧。

 
刘庆邦:

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到这里和大家聊天。我知道网络大多是年轻人,我和年轻人聊天,还缺乏足够的自信,虽然我的女儿和我的儿子在年轻人的行列,我平时跟他们交流的不多,沟通也不多,信息掌握得不够,可能聊天有落伍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谅解。

主持人:

刘老师很谦虚,其实从刘老师的作品能够看出来,不管是作为年长的朋友和年轻的朋友对这本书都是非常热爱的。今天访谈的主题,我想是有关于煤矿工的一些故事和生活。其实,我拿到这本书以后,第一感觉,“红煤”二字,我感觉这个煤是平常烧的煤,说到红梅,思维会停滞一点,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名字?

刘庆邦:

一听到红煤,往往想到的不是煤炭的煤,而是梅花的梅。为什么把这个书名叫“红煤”呢?我在书的后记里有一段话是说,有一种煤,是煤的表面有一种发黄的铁锈,这种煤就叫做红煤。这种煤比较净,发热量挺大的,打铁,能在锻铁炉里烧得通红的。当然别的意义,还靠读者提意见,用话说的太白了也不太好。
主持人:

其实,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感觉最深刻的是关于矿工的一种生活状态。可能作为平常人来说,对这种矿工生活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这本书,忽然感觉,矿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更加清晰的了解。您是怎么样做到这一点,让大家对这个小说感到亲切呢?

刘庆邦:

煤矿工人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说到特殊,首先这个行业是在井下作业。他们见不到阳光,没有新鲜空气,甚至刮风、下雨、下雪,都跟大自然离得比较远。但是从业人员却有700万人,是一个很大的行业。矿工那么多,现在中国的能源有70%靠煤炭来支持,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行业。但是还是有好多同志不熟悉矿工的生活。矿工的生活,除了他的作业环境的特殊,别的还是没有多大区别。所以,我在写这个红煤的时候,尽量避免用煤矿那些术语,免得让读者感到隔膜。我不大想说煤矿题材,因为我就怕,比如说不能把石油工人的生活说成石油文学,不能把林业工人的生活说成是林业文学。文学是一种人学,写的是人的生活和命运。我愿意把它写成在深处的生活,不仅是在地层的深处,而且是在心灵的深处。我主要着重在心灵,向人性这个角度。

主持人:熟悉刘老师的人,会知道您大部分题材都是关于农村或者是煤矿。是您对这些环境太熟知,还是其他原因引起您写这样一部小说呢?

刘庆邦:

我确实写这两方面的小说比较多,这两半的题材差不多是一半对一半。400万的作品,有200万是农村生活,有200万是煤矿生活。为什么写这两方面的生活比较多呢?主要是因为对人的生活比较熟悉。我从农村长到19岁招工来参加工作,在矿区生活了九年,然后从煤矿出来以后,在煤炭报工作19年,当记者,当编辑,中国的煤矿,我差不多都跑完了。农村的生活,对我来说,刻骨铭心的记忆,我经历了好多中国的一些大的变故,比如说大跃进,比如说三年困难时期,还有文化大革命。到了煤矿以后,煤矿又是一层炼狱一样的天地,在农村所受的一些艰难困苦跟矿工的生活比起来,就不在话下了。矿山的生活,对人的感情刺激得更厉害,也可以说,感情积累更多。所以说,我在写东西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就选了这两个题材。

我还主张一个人的创作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回忆,创作是一种回忆的状态。我的回忆离不开这两方面,所以写这两方面的题材比较多一些。

主持人:

听了刘老师的一番话,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认识中国就要从认识中国的农民开始。刘老师曾经说过,要想认识中国的农民,就要从认识矿工开始。

刘庆邦:

我说过这个。我觉得现在的矿山确实是中国的一个焦点,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它是一个城乡的结合部。

主持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刘庆邦:

它既不是农村,但是它有农村的好多东西,它既不是城市,但是又有城市的一些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煤矿既是农村又是城市。由于这个特点,现在我们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这个煤矿是一个过渡的阶段。所以说,它形成了一个阶段。还有一个,说它是焦点的原因,就是现在对能源的需求量这么大,而且这几年矿难一期接一期,这也形成了全国人民对于煤矿生活的关注。我说要认识中国的现实,应该认识矿工,我觉得,现在煤矿的现实确实是中国的现实的一个缩影。而且是更深刻的现实。这个深刻,不仅指矿工在地层下作业,深到这种程度,它是指在社会转型期,在资本积累时期,中国的底层劳动人民,包括所付出的代价,对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而这个积累时期,底层劳动人民心灵所承受的一些重担。所以我说,之所以把焦点集中在我们的矿工,就概括了我们目前中国的现实。
作家刘庆邦:几千年以来,农民都愿意进城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了矿井应该是城市与农村的一个结合处。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您说它既有城市有的东西,又有农村有的东西,这个有可能理解说,在矿工这种工作形式,这种体验到城市工厂的这种模式是吗?

刘庆邦:

它不仅是一个地理环境上的结合,当然地理环境也有。比如说煤矿多数是在山区或者是农村在底下挖煤,井上是种庄稼,它在农村都离得很近。矿区里面好象也是一个小社会一样。城市里有的,差不多煤矿里边都有。比如说,幼儿园、学校,城市那一块有的,矿产都有。所以我说,它具有城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刘庆邦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刘庆邦专访:认识中国农民从认识矿工开始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