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庄周(庄子名周)呢,还是生活的庄周才是梦中那只蝴蝶?他为此十分迷茫。而当年(春秋)蜀之国君望帝,让位于其相开明,自己退隐山中,后来蜀亡身死,灵魂化为鹃鸟,人称杜鹃,二月悲鸣,口中流血,至为悲戚。人生不也是这样吗?有时失落了自我,常怀疑现实中的“我”究竟是不是那个理想中或概念中的“我”;而自己毕生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只落得像望帝那样化为杜鹃,发出失望的悲鸣!
诗人还说: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传说南海之外有鲛人(人鱼),常哭泣,其泪化为晶莹的珍珠;蓝田玉山,所产之玉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烟霭。人生也是这样,有流泪的时候,当然也有温暖的阳光日子。
诗人最后总结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啊,人生有迷茫、有悲哀、有泪水、有笑容,酸甜苦辣的体味都已经成为过去,都铭刻在记忆当中。当时本已惘然,到今天又怎么能理得清、辨得明?
人生无不是在挫折与成功、痛苦与欢乐的矛盾中度过的。人生是理不出个头绪的,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只要大致地感觉一下究竟是遗憾多还是宽慰多,也就可以了。至于细节,终会忘记,就让它省略掉吧;至于结论,终由别人去做,就一任人家褒贬去吧……
李商隐的“无题”诗内容较为复杂,有寄意深远的政治诗(如《为有》,实际上是“无题”),有感慨身世的述怀诗(如《锦瑟》,实际上也是“无题”),但写得最好的还是写爱情的那些诗。
如《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你住在道教仙山蓬莱,离我距离并不算远,我会拜托青鸟(道教人物王母娘娘驾前信使)代表我常去探望你。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商隐所恋之人乃一女冠(女道士)!李商隐就曾在23岁前后到玉阳山灵都观学过“道”(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一韵》:“忆昔谢四骑,学仙玉阳东”),“学道”时间长了,难免会与蓬莱道姑发生恋情,而这种情感是不能公开示人的,于是以《无题》记之。例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二首》),皆此类。
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晚唐之叹
李商隐的爱情诗虽然有极强的感染力,但总显得很压抑,很绝望。他喜欢用“死”、“悲”、“灰”、“泪”一类的词。他在其他题材中也是这样,写夕阳,写晚晴,写残灰,写冷露。这些既体现了他个人的身世与性格,也体现了晚唐的时代特色,所以读一读这类诗歌,可以使我们认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
这是一首咏物诗,与虞世南《蝉》(清华人语)、骆宾王《在狱咏蝉》(患难人语)并称唐诗咏蝉三绝。诗的首联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居高树,吸饮露水,清高倒是清高,但难以饱腹。而饥饿只有自己知道,可叹的是,它费尽力气叫喊饥饿,却是徒劳!尽管如此,它继续鸣叫,“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颔联写出周围环境:哪怕蝉儿叫到五更天,叫得声音渐少、叫得声音渐歇,但打动不了满树无情的绿叶。诗的颈联一转,诗人由蝉的命运想到自己:“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战国策》中有一则寓言,说洪水来时,桃梗(桃木人)和土偶人都被洪水冲走。落入水中的桃梗对土偶说:“你被大水融化,肢体都残败了,而我却是完整的。”土偶回答道:“我本是岸边泥土做成,融化后仍回归岸边;而你虽然完整,却随着洪水不知漂向何方?”诗人以此作比喻,说自己飘泊四方,不过为人作幕僚,轻微的职位让自己离乡背井,故园早已荒芜,不知何时叶落归根!所以,诗人在尾联中叹道:“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啊蝉,你的叫声引我共鸣,我也如同你一样,举家清贫,无以名状。
此诗中的满腹牢骚(牢骚人语),不正是晚唐广大知识分子坎坷际遇的真实写照吗?
再看李商隐的《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是一首人尽皆知的名篇。诗人在某一天傍晚,心情郁闷之时,驱车去乐游原(当时的风景名胜地,地势高旷,可俯视全城,地在长安东南)散心。登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