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姜尚被封到齐之营丘。当时齐地东临大海,西至黄河,地大物博,属于富饶地区,即今山东一带。营丘在恰在齐地的中心。
周公旦被封到了鲁国,即今山东南部一带。
据《淮南子·齐俗训》,姜太公与周公在受封后闲聊,太公问周公:“何以治鲁?”周公道:“尊尊亲亲。”意思是尊崇地位高的人,亲近自己的亲属宗族。太公闻言道:“鲁从此弱矣!”周公又问太公:“何以治齐?”太公答道:“举贤而上功。”意思是任用有才能的人,奖赏有功劳的人。周公道:“后世必有劫杀之君。”意思是太公这么做,会出现大权独揽的臣子,臣子大权独揽,会导致其弑君自立。果然,齐国日益强大,但经二十四代便由田氏取而代之;鲁国日益弱小,但没有臣子篡位,至三十二代才亡。
周公只为自己的家族考虑,任人唯亲,所以尽管国家日益衰弱,却悠悠不亡;太公为齐国考虑,唯才是举,所以虽然政权易手,却依然雄霸天下。后来秦国吞并诸国,齐国是最后被消灭的一个国家。
其实鲁国并非没有篡位之事,不过篡位弑君的都是周公的宗族后代罢了。
从太公与周公的对话中,我们倒也悟出了一点封建专制与国家利益的相互关系:只为了自己或一族的利益,国家必然衰弱;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就必须放弃一己之私利。尽管政权易手,也是“天下为公”的表现。这和姜尚在《六韬》里倡言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是一致的。
有人曾说:美国每四年政权就被颠覆一次。与满脑子专制思想的人谈民主,正如夏虫不可与言冰。
就在姜太公归国之前,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当初嫌弃他、离他而去的结发之妻马氏居然还活着,她见昔日的老公突然成了新王朝的开国元勋,威风赫赫,德高望重,当朝帝王不仅师事之,而且父事之,为万众所景仰。马氏为此后悔不迭,便去求见,跪在姜尚面前,请求得到丈夫的宽恕。姜太公默默无语,只命人打来一盆水,把水泼在地上,叫马氏把这盆水再收回来。“覆水难收”这个成语便是由这里来的。马氏知道与丈夫和好已是万万不能,只好尴尬而去。《封神演义》则说马氏得知前夫富贵后,越想越羞愧,便上了吊。当然这些都是小说家言,聊供谈资,并不足信。
年届百龄的姜太公终于功成名遂了。在前往营丘的路上,他一定百感交集。大器往往晚成,但象他这样晚成的,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无来者。
造物主是公平的,它往往赋予大器晚成者以非凡的生命力。而且,这些大器晚成者逾到晚年,其生命逾是焕发出璀璨的光芒,这夺目的光芒足以照亮其暗淡的过去和漫长的一生。
姜太公一行慢慢地向东方行进。在他的面前,还有一段很长的征程……
他的年纪太大了,长途跋涉的劳累,使他的身体有些吃不消,所以,他走得很慢,见到客店,便要进去休息一下。
在快到营丘的时候,姜太公见天色已晚,便找到一家客店住了下来。
半夜时分,姜太公突然睡不着了,他听到隔壁有人说话,好像是店主的声音。只听那人道:“时机难得而易失。这位客人睡得很香,想必不是要到自己封地的人。”
当时,周武王分封诸侯后,因周室初定,外地的情况不明,诸侯们生怕有变,都急忙上路奔赴自己的封地。可能有的诸侯行至此地,在这个旅馆住过,因为随从众多、仪仗鲜明,又行色匆匆,所以店主以此判断这是赶赴封地的诸侯。而今天这位老者,气宇轩昂,扈从如云,很可能是一方诸侯。与别的诸侯相比,不同的是,这位客人特别沉稳,不急不躁,睡得很香,由此看来,好像又不是前往自己封地的诸侯。
姜太公闻言,不由吃了一惊。虽说齐地远离朝歌,但改朝换代之事,想必齐人也已知晓。但由谁去管理齐地,齐人一定不会知道。在此关头,如果有野心勃勃之人聚众占领齐地,他将如何就封呢?
事不宜迟。姜太公矍然而起,立即启程,披星光,踏明月,倍道兼行,黎明时分,已到营丘。
也幸亏店主的提醒,姜太公若晚到半日,事情便会不堪收拾。
姜太公刚到,东方的莱夷部落已聚众来争夺营丘。他们得知殷纣已亡,周朝初定,还没有能力来经营四方,便想趁火打劫、抢占营丘。不料姜太公先到一步,莱夷部落攻城不胜,只好撤走了。
姜太公不仅是伟大的军事家,而且也是个卓越的政治家。他身为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两代的首辅,使周室迅速强大起来,已显示出他的政治手段。如今,他以近百高龄成了一方诸侯,将再次向世人、向后世展现他的政治才干。
那时的姜太公已经认识到和平时期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司马迁说他治齐,“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因他初就封地,首先要笼络民心。所以,他入乡随俗,赢得了齐民的好感。同时对商朝遗留下来的一些繁文缛节予以删繁就简,没用多长时间便使齐国政事百废俱兴。他还是个发展经济的高手,鼓励民间进行工商贸易,于是齐国日益富强,赫然成为东方大国。
两年后,周武王病逝了,他的儿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
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乃摄政当国。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不服,认为同样是武王的弟弟,为什么姬旦能执掌国柄而他们不能?遂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会篡位。流言传到周公那里,周公也有些不安,忙致信姜太公解释此事,说:“我之所以代行摄政,是怕天下诸侯因为成王年幼而反叛周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我对不起先王。武王早逝,成王年幼,我不得不暂行摄政。”
姜太公此时已是三朝元老,也是周公的长辈,又是地方实力派。所以周公在流言面前,先要取得姜太公的谅解。
姜太公很理解周公,在关键时刻给了周公有力的支持。
而管叔、蔡叔却不肯善罢干休,竟与殷纣之子武庚发动了叛乱。从殷地肇事,在短短的时间内,叛军已占领了河南及东部至海的大片区域,一时甚嚣尘上。
危急时刻,周公毅然东征,并请姜太公协助出兵扑灭叛乱。周公授权姜太公:“东至海、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