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并且言辞鄙陋,不值一提。
今天我们还在读的兵家经典著作中,《六韬》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早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下诏,令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校订《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三略》、《六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合刊成《武经七书》颁行天下。从此,这七部兵学著作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军事著作,成了历代军人的必读书。
而汉朝的班固作《汉书·艺文志》,却没有提及《六韬》。
那么,《六韬》到底是不是姜太公的著作呢?
《庄子·徐无鬼》有“金版六韬”的记载,《经典释文》注曰:“司马彪、崔撰云,《金版六韬》皆《周书》篇名,本又作《六韬》,谓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这说明,至晚在战国初年,已有《六韬》这本书了。
正如《孙膑兵法》在西汉之后突然失踪了一样,《六韬》在秦汉时期为人们所绝口不提。而到了三国时期,又神秘地冒了出来。《三国志·先主传》注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志意。”
到了唐朝初年,长孙无忌撰《隋书·经籍志》,载《太公六韬》五卷,注曰:“周文王师姜望撰。”这就是我们今看到的《六韬》。
此后,唐、宋、明诸史均认为《六韬》为姜尚所撰。
其实事情并没那么简单。由于《六韬》用词浅近,通俗易懂,与《尚书》的语言风格截然不同,不象是姜太公那个时代的作品,所以,许多学者怀疑此书乃后人伪托之作。
清代乾隆皇帝广招天下学者编纂《四库全书》,同时编辑《四库全书总目》。在《总目提要》中,编者举了四个例子来证明《六韬》系伪书:
第一条便是《六韬》“词意浅近,不类古书”。
第二,《六韬》中有命将出征时“君避正殿”之语,而这种礼仪是战国以后才兴起的。
第三,“将军”二字,始见于《左传》,而周初无此名。
第四,书中对“阴符”解释有误。
之后,又有人从思想方面进一步论证《六韬》系伪书无疑。如“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为而自富”、“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万国不通,各乐其所”等语,显然属于道家思想。
1972年山东省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人们发现了《六韬》残简。这说明,汉朝以前,《六韬》一书就已经广为流传了。
可以确定,《六韬》产生的时代,当不会晚于秦汉之时,很可能成书于战国时代。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思想活跃,富有创造力。而且,那时战乱频仍,人们颇喜谈兵,留下了许多兵书。《四库全书》所收兵家类著作共十九部,从秦汉以后到宋代以前的兵家著述才有两部,可见这一时期人们对兵学兴趣不高,如此说来,谁还有兴趣去费心劳力地作伪呢?
如果说《六韬》成书于战国时期,那么,此时离姜太公生活的时期还并不十分久远。既然有人伪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