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由盘庚迁到了殷(在今河南安阳),所以,后人习惯上称商朝称为殷商。到了殷纣的父亲帝乙时,又将都城迁到了朝歌,但人们仍称商为殷商,称纣为殷纣王。
如果殷纣王是个贤明君主的话,姜尚很可能是个治世之能臣,完全可以在殷朝做出一番事业。
但姜尚是不幸的。他为之服务的殷纣王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在这样的昏君暴君手下,日子肯定不好过。不用说建功立业,恐怕能不能保住性命还是个问题。
在黑暗的朝廷里,他只是个小官,空有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一年又一年,姜尚老了,“老却英雄似等闲”。
既然不能在旧的朝廷实现自己的价值,那就不妨去推翻它!姜尚毅然决然离开了殷纣王。
不做官了,又暂时找不到别的出路,姜尚便在都城做起了小买卖,先是屠牛卖肉,很可能蚀了本,便改行卖饭卖浆。估计他生来就没有做生意的才能,所以卖饭也挣不到钱。
姜尚的妻子马氏难耐生活之苦,抱怨姜尚不能养家糊口、没出息,竟离他而去。
妻子走了,姜尚反倒自由了,他开始周游列国,想发现诸侯中的贤明之君而辅佐之。后来听说西伯姬昌敬老爱贤,而且怀有雄才大略,便来到了周地。
如何才能引起姬昌的注意呢?姜尚肯定为此动了一番脑筋。
他是个博学之人,对兵家奇谋秘计尤其精通。不出奇计,便不能引起姬昌的重视。
于是,一个须发皆白、丰神俊朗的老人在溪出现了。正可谓:“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岂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贤君能臣风云际会
西伯姬昌发现姜尚的过程也很神奇。
据《史记》以及传为姜尚所作的兵家经典《六韬》记载,姬昌一日将外出打猎,命太史编占卜出行的地点及吉凶征兆,太史编经过煞有介事的占卜,对姬昌说:“您到渭水北岸去狩猎,将有很大的收获。您的猎物不是龙,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一个能辅佐您成就霸业的人。“
姬昌将信将疑,问:“真的如此吗?”
太史编说:“我的远祖太史畴为夏禹占卜,也曾得到这样的吉兆,果然夏禹得到了能臣皋陶。”
于是姬昌信以为真了,正儿八经地斋戒了三天,然后坐上打猎的车,来到了渭水之滨。在这里,果然没有龙、螭、虎、罴,却有一个垂钓的白胡子老头。
姬昌见正在垂钓的姜尚正襟危坐、心无旁骛,想到占卜之事,料知“霸王之辅”必是此人,遂上前搭话:“子乐渔也?”意思是,您喜欢钓鱼吗?
姜尚见“鱼”儿上钩,心中暗喜,却不形于色,回答道:“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其有似也。”意思是,君子之乐,在于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凡人之乐,在于能做成自己的一点小事。这道理与我钓鱼有些相同。
姬昌不解,再问之,姜尚继续给姬昌上课,说掌握钓竿与掌握权柄差不多,都是为了所得,道理深得很!
姬昌更加不解,请姜尚作一下详细解释。
姜尚说,水的源头充沛则水流畅,水流畅则鱼儿便能生存,这是自然之情。大树的根深,树木才能生长茂盛;树木生长茂盛,才能果实累累。这是自然之情。君子之间相处,志同则道合,志同道合,事业就能成功。这也是自然之情。
姬昌见姜尚谈吐不凡,更相信太史编的占卜了。于是又进一步问如何使天下归心,姜尚乃说出一段振聋发聩的名言来: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天下归之。”
《六韬》里记载的这段洋溢着民主光辉与人本思想的话,竟是出自三千多年前姜尚之口!也难怪有人曾举此例来说明《六韬》非姜尚所作,乃后人伪托。
仅就这段话来说,我宁愿相信是出自姜尚之口。既然在皇权日益加强的时代有人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在民风淳朴、君权式微的殷朝末年,睿智如姜尚者,如何说不得?
姬昌闻言大喜,说:“我的先辈太公曾说,将有贵人来这里,周国会因此而兴盛。真的是您吗?我的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遂恭恭敬敬地将姜尚请上车,与他一起回到自己的住所,尊姜尚为自己的老师。
由“吾太公望子久矣”这句话,”姜尚又被人称为太公望、吕望、姜望、姜太公。
姜尚垂钓周文王的故事,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