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当地的人一定会迷惑不解:这位奇怪的老渔翁是从哪里来的呢?他在“钓”什么?
姜尚本不是溪人,但他具体是哪个地方的人,至今也是众说纷纭。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他是“东海上人”,有人将“东海上”解为“东海海滨”;又有人考证说“东海上”即今河南许昌。郦道元《水经注》则认为姜尚是河南汲县人。又有学者从姬、姜两姓的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中得出结论,说姜尚不可能是东海海滨人。当然,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姜尚姓姜,他还有氏,氏为“吕”。在上古母系社会时期,孩子是要随母亲姓的,“姓”字为“女”加“生”,可知“姓”为母系社会的产物。后来,男性社会地位提高了,也有跟着父亲姓的,父亲的姓叫“氏”。再后来,人们既有“姓”,也有“氏”。春秋战国以后,“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
而姜尚生活的时代,虽然已是父系社会,但还是随母亲姓姜。据说,吕尚的祖先曾经辅佐禹治水,因功封于吕(在今河南南阳西),所以以吕为氏,后人也叫他吕尚。
《史记索引》说姜尚“姓姜名牙”,《史记集解》裴案:“盖牙是字,尚是其名。”
《封神演义》里则说姜尚字子牙,号飞熊,于是民间习惯上以其字称呼之。
在今陕西省宝鸡市溪,有个名胜区就叫钓鱼台,风景优美,相传是姜尚垂钓的地方。钓鱼台下,水流湍激,浪花飞溅,名“云雾潭”。据说,姜尚在这里垂钓九年,双膝已将泉边的石头跪磨出两道深深的印痕,放置钓竿的地方也磨出了一条大拇指粗的竹竿痕迹。这么说来,姜尚七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在这儿垂钓了。
钓鱼台西,有太公庙;南边有个山洞,叫毋忌洞。
姜尚垂钓之事,颇多神奇传说。
据传毋忌本是一个樵夫,见姜尚绝非一般人物,曾荐之于周文王。《封神演义》里写姜尚垂钓时曾遇到一个樵子武吉的故事,即本此传说。
汉刘向《说苑》载,姜尚在渭滨垂钓时钓到了一条鲤鱼,剖开鱼腹,得到一张字条,上书“吕望封于齐”。此系后人编造,当然是不可能的事。
《宋书·符瑞志》载姜尚在答周文王姬昌问时说:“我钓鱼钓到了一块小玉石,上面有字:‘姬受命,吕来提,撰《尔雅》,钤报在齐。’我曾出去游玩,见到一个红通通的人从洛水里冒出来,传授给我一本书,说:‘曰命曰吕,佐昌者子。’”
《宋书》所载姜尚装神弄鬼、自吹自擂,显系后人编造,亦不足信。
又据民间传说,周文王姬昌得知有个奇怪的老头垂钓之事后,便派儿子姬发(即周武王)前去看看情况。姬发来到钓鱼台边,见姜尚头也不回,专心致志地垂钓,口中还念念有词:“钓钓钓,大的不到小的到。”一会儿,果然钓上了一条小鱼。姜尚将鱼用刀剖开,发现鱼腹内有一块璜石(玉石),只见他随手将璜石往河过面一丢,璜石飞到对岸,突然间变成一块巨大的碗形巨石,这就是今天人们见到的钓鱼台旁那块巨大而奇特的“丢石”,又叫大鹫石。清人徐文博还在“丢石”上书刻了“孕璜遗璞”四个大字,意思是这块石头的里面包含着美玉。
姬发见此情景,大吃一惊,急急忙忙回去向父亲讲述此事。周文王知道这个怪老头并非等闲之辈,遂斋戒三日,毕恭毕敬地前去拜访,尊姜尚为师,并将姜尚扶上自己的舆车,亲自为姜尚拉车。
车行至今朱贤村时,拉车的绳子突然断了,姜尚在车上问:“你总共拉了我多少步?”文王说:“八百零八步。”姜尚大笑:“那我就保你的江山八百零八年。”后来周朝江山果然持续了八百多年。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而已,乃无稽之谈。
透过这些神话般的传说,有两个基本点是可以确定的:一是姜尚确实在溪垂钓过,二是周文王与姜尚确实在那里相会。
关于姜尚如何来到西伯管辖区内,司马迁记录了两种说法,一是姜尚曾在殷朝为官,因殷纣王荒淫无道,乃离开殷纣王,四处游说诸侯,以图建功立业。游来游去,仍怀才不遇,这才来到周地。二是姜尚本隐居海滨,因为殷纣王逮捕了周文王,文王的大臣们束手无策,才慕名请来了隐士姜尚。
又据谯周《古史考》记载,姜尚曾“屠牛于朝歌,卖饭于盟津。”
如果说姜尚是被人请去的,那么他垂钓渭滨之事便成了空穴来风。而子虚乌有之事,又怎么会盛传三千年而不衰?
他既然曾在殷纣王的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住过,又曾在盟津(即孟津,在今河南孟津)卖过饭,那么,他大老远地跑到东海去隐居,令人怀疑。
对比各种记载,我们可以确信,姜尚是自己来到渭滨的,正如唐朝大诗人李白所吟咏的那样:“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让我们根据诸史的记载,拨开蒙在上面的历史迷雾,便大体可以知道姜尚到西歧前的一些情况了。
他壮年时曾做过殷纣王的官。
殷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帝王,一名受,又名辛。因商朝的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