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家乡的名人》语文活动课说课稿 
      厦门诗坂中学 陈苑然  
         
        我今天说课的课型是语文活动课,活动内容《寻找家乡的名人——地方人物研究活动》。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以及说教学反馈五部分。 
         
         
        一、 说教材  
         
        本课题是现行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的第四个语文实践活动项目。  
         
        1、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好语文就要重视实践的功能,而实践,就是带领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在生活中寻找语文的素材。学生学好了语文,也才能更好的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我设计了本次语文课内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再回到课堂。新大纲也提出来:“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生动活泼开展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 
         
         
        2、德育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本次活动的德育教育目标,具有隐性教育价值。  
         
        除了写作这个显形的教育价值,我想,在本次活动中,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已不只是口号的问题,因为学生采访的对象都是在某一方面具有特别贡献的人,因此,素材是立体的,教育是深刻的。 
         
         
        3、知识结构及重点、难点、关键点  
         
        知识结构:  
         
        初三年学生已经了解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特别是人物的描写方法,在这基础上指导学生把生活中的人物般到作文上来,具有特殊的意义。  
         
        重点:  
         
        (1)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及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确定采访对象其实就是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一种能力,而组织采访,撰写人物报告即是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处理。  
         
        (2)提高综合应用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并能使文章真实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筛选后的信息应能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学生能写出复杂的记叙文。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不论是课内的讨论报告会,还是课外的采访活动,我都把《课程标准》提出的“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作为重点来抓。  
         
        难点:  
         
        学生大语文观的转变、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的基本理念的确立是本课题的难点。  
         
        我带了三年的学生,现在还有部分认为书本是他唯一的教材,小学那倒背如流的范文至今还记忆犹新,他们认为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多看作文选,所以我还要继续转化这些学生的错误观念。 
         
         
        关键点:  
         
        本次活动关键的一点就是迈出采访的第一步,如果没有采访,也就没有本次活动的下文。当然,要保证这一点,教师必须具备充分的预见性,全面估计学生主观上的思想束缚点和客观上行动将会遇到的困难。教师在这方面加强了,将会弥补农村学生综合能力的不足,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活时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学生自选出来的采访对象也最具感染力。因此,我在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讨论法  
         
        这主要用于第一课时的采访前的准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时候要确定采访的对象、时间、地点以及各自的分工。因此,课堂上马上激起A、B、C各层次同学的兴趣。学生也真正感觉,语文课就在我们的周围,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对话法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撰写出人物研究报告后,师生召开人物研究报告会,主要采用人物平等对话法,针对不同学生多次引导启发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这个对话不但有师生对话,而且有生生对话。真正体现了课堂的民主。 
         
         
        3、使用多媒体教学  
         
        为给学生有个更直观的感受,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在作品及人物肖像上,配以爱国主义音乐,有利于广大同学在屏幕上直接看到人物,有自己的独特的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同时在音乐的作用下,激发爱国热情。 
         
         
        三、说学法  
         
        农村学生的有利之处在于有较为广阔深厚的邻里关系,这是本次活动的优势,但社交能力和其他语文综合能力却需要教师较多的鼓励和安排。  
         
        1、实践法  
         
        最早提出“教育基于行动”的是西方教育家杜威,主动到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就能解决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的问题。学生应该掌握这种方法,而且要接受这种理念。 
         
         
        2、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不仅仅在课堂上应合作探讨,在采访的过程当中也要求学生要有合作探究精神,一方面群体采访要分工合作,各显其能,一方面又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然后进行挖掘探究大人物的思想品质。如A层次和C层次同学可以一起创作。 
         
         
        3、交流法  
         
        在报告会上,学生应善于在对话中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把他内心独到的感受表达出来。新课程最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四、 说程序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同一小学毕业的同学坐在一起,以方便课堂上同村讨论。  
         
        一、 )导入(5′)  
         
        家乡里也有名人,人们经常在茶余饭后、笑谈之间,为他立传,我们称他为名人。  
         
        二、 )名人搜索(15′)  
         
        1、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引导  
         
        2、学生发言,教师归纳、补充(课件)  
         
        优秀工作者:张校长(学生注:刚荣升为校长,实为名人)  
         
        海内外学子:朱金华(美)、一中学子  
         
        先进企业家:陈清水、陈青山  
         
        革命前辈:陈城志、陈公亮、陈光面  
         
        爱国华侨:陈六选  
         
        三、 )寻访准备(20′)  
         
        1、 鼓励的话:未来的记者  
         
        2、 访前准备:(课件)  
         
        确定对象;约定时间和地点:提前;分工:泡茶、提问、记录、录音、照相;器材:录音机、照相机;克服可能遇到的困难:自己、家庭  
         
        3、 讨论组讨论,完成寻访准备:  
         
        师注意了解、关心与帮助  
         
        4、 生介绍准备情况  
         
        生透露情况(目的:方法介绍)  
         
        师鼓励还未准备好者  
         
        作业:(1′)  
         
        1、 记者行动 2、撰写人物研究报告(不同记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撰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1、课外进行采访活动、撰写人物报告;2、教师选出优秀人物报告;3、召开“家乡名人研究报告会”,课堂桌椅围成圈,教师和名记者居中  
         
        活动过程:  
         
        一、 )榜上有名(5′)  
         
        公布写得好的同学的名单(数量多,以资鼓励),缓和会场气氛  
         
        二、 )介绍作品及作品人物。  
         
        教师引导学生挖掘出名人的思想品质,同时激发观众提问。(课件:作品、音乐、人物特写)  
         
        作品一:访陈光面(18′)师逐步引出以下问题,作者可能会这样回答。  
         
        1、采访他,和其他同学比起来你有没有哪些优势?  
         
        2、能不能谈谈你的采访过程?  
         
        3、你是怎样想到要采访他的?他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为革命奋斗了一辈子,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共产党员。具有爱祖国、爱人民,助人为乐的精神。  
         
        2、 有哪些事迹令你感动?  
         
        5、解放前这样,解放后他是不是仍为国家、为人民着想呢?  
         
        解放前,他为革命出生入死,解放后,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仍然为周围的百姓服务着。村中有什么大小事,有什么红白事,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踪影。  
         
        6、除了在文中你对他所写的这些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想向大家补充的?  
         
        其实,他的事迹还不只这些,而且他将来还会做许多为人所知和不为人知的有益的事来。现在,他的老伴久卧在床,他一方面要照料老伴,一方面还要继续处理一些村里的事。 
         
         
        7、他的事迹,对于我们中学生有何启迪?  
         
        胸怀祖国,助人为乐,如果一个人一辈子一心只为了他自己,那活着也没什么意义。  
         
        8、经过这次采访,你得到了哪些经验?有哪些话还要告诉大家?  
         
        我们走出去,发现外面还有一个世界,还有一本教材。我还发现了身边的一些美,我不会再觉得作文没什么可写了。我以后也不会再无病呻吟了。  
         
        作品二:访陈清水(18′)师逐步引出以下问题,作者可能会这样回答。  
         
        1、采访他,和其他同学比起来你有没有哪些优势?  
         
        2、能不能谈谈你的采访过程?  
         
        3、你是怎样想到要采访他的?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优秀的共产党员、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先进的企业家,他带领群众走上了一条发财致富的道路。从一间小厂发展成一个集团公司,他的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精神也感动了我。 
         
         
        4、有哪些事迹令你感动?  
         
        5、除了在文中你对他所写的这些以外,还有没有其他要向大家补充的?  
         
        最近我们获知,新墟通往同安的公路正在扩建之中,陈清水将捐助1千万元人民币。他致富不忘回报政府,方便群众。  
         
        6、奋斗、奉献是陈清水一生的主题,那么,你如何看待奉献?  
         
        奉献不分大小,不同的人在各自的不同岗位都能奉献给他人、奉献给社会。  
         
        7、经过这次采访,你得到了哪些经验?有哪些话要告诉大家?  
         
        三、 )总结(2′)(课件)(课件)  
         
        1、 转变大语文观,写作观  
         
        2、 挖掘人物思想品格  
         
        作业:继续适当搜集材料,提炼作文  
         
        五、说教学反馈:  
         
        1、 采访人数超过3/4,有助于教师今后校本教材的开发。  
         
        2、 学生整个活动过程情绪高涨。  
         
        3、 C层次同学感触深刻,起到一定的激励和熏陶作用。  
         
        4、 一些同学难以迈出采访的第一步,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