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 寄母亲》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纸船寄母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
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本单元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组元的,在单元目标中要求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其中《风筝》写的是童年时手足间的故事;《羚羊木雕》写的是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散步》写了三代人的和谐美满;《世说新语》两则写了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聪明机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和《纸船》则是表现母爱的两首诗歌,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自然,童真,母爱”是冰心诗歌的核心内容。她的作品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母性关怀和细腻的感情,以纯正的审美趣味和强烈的道德力量,净化着读者的心灵、陶冶着读者的情操,因此,读她的作品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时确定的该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对课堂一切教学活动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也是对课堂教学展开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和当前语文教学的任务,当前的语文教学是语文的工具性的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我们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所以本课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b.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德育目标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方法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技巧,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学生按照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学习第二首诗,以此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尽管在前面几个单元对诗歌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初一的学生对诗歌依然有难度。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3.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一份感动,那一份纯真!
4.借助教学道具,丰富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借助适当的教学道具,丰富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又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引领学生很快进入诗歌的意境中,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1.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师生同读、同议、同评、同写。
3.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加深对母爱的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课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鉴于初一的学生对诗歌才刚刚接触,特别是对诗歌中蕴涵的象征意义的理解,仍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的引导作用依然占主导地位。具体的我有以下几个步骤:
1.真情故事导入,营造课堂氛围,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万事开头难。”如何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快速的进入课堂状态对上好一堂课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一的学生心思比较单纯,对一切充满了好奇与幻想,所以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不知你是否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华山下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抚养成人时,自己却累花了眼苦驼了背。一天儿子爱上了一位居住在深山里的姑娘,却不知她是一只千年狐精。一日,两人在湖边散步,姑娘饿了,竟提出要他把他母亲的心捧来给她吃,更想不到的是他竟然一口答应了。儿子跑来,拿起刀,就将睡梦中母亲滚烫的心挖了出来,然后飞奔回去。不料在跨过小沟时,竟被杂草绊了一跤,将心摔出老远老远。这时传来一个声音:“儿呀,快起来。摔疼了吗?”说话的是母亲那颗血淋淋的心。
如果说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那么下面的报道却是真实的:波黑战争中,埋在废墟里的母亲,割开自己的静脉,让孩子吸吮鲜血来延续孩子的生命。一位母亲在飞机失事时,用生命护卫着怀里的孩子,至死都没有松开搂抱孩子的手……。 同学们,不知你在听到这些故事和报道时,你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或一句诗加以表达。
讨论得出:母爱是伟大的!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母亲!
二、美教美读──入情
我们从刚才的故事听到了母爱的声音,那么这堂课我们将要在冰心的诗歌中读出对母亲的眷恋和思念。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学生先自由朗读。朗读要求:
1、注意节奏
2、用低沉、深情、充满期待的、向往母爱的语调来读,读出深深的母爱。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泊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凉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学生齐读。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老师点评,然后再范读。接着学生和老师一起朗读,真正读出对母亲的深情。
三:感受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个环节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纸船仅仅是纸船吗?怎样从一只只小小的纸船中体会出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深情?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2.第一节中哪些诗句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且由来已久?
3.第二节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结果,并写出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地叠,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4.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想象。这一想象有何特点?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5 。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6.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
7.《纸船》一诗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这些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来解决。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加以点拨,启发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体验加以理解。最后总结得出:
《纸船》是来自远离家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诗人写作角度新颖,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展开情思。托物言情,赋予纸船丰富而特别的内涵;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四:仿写
《纸船》的第三节运用了第三人称抒情的方式,还运用了美丽奇特的想象。请你也仿用这种语言模式,自选内容写一段小诗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想像思维,便点燃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自己的心灵,与诗人、与文本、与学习伙伴展开富有诗意的对话,进入诗与我交融的诗化境界,便能自由地在诗人创造的的艺术世界和精神宇宙里翱翔!
五:课外延伸与作业:
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