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贝聿铭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教学与反思
月语清风/江苏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下简称《展》文)一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高度赞扬了他卓越的建筑设计艺术和一片拳拳爱国之心。
对于这一权威解读,我原则上表示同意。我之所以这么说,这是因为在我看来文字本身虽属表意符号,具有极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如上概念性的解读,自是无可厚非;然而,文字又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文化现象,字里行间常常存活着一个个不朽的灵魂。所以,在教学《展》文时,在扫清了文字障碍,在整体阅读了课文之后,我便设计了一个生命化的问题,以引领学生走进大师的灵魂深处。
我对学生说:“如果你就是著名设计师贝聿铭,当记者采访你时,什么样的话题才能真正触动你的灵魂?为什么?”
这是一个较有挑战性的问题,不仅仅因为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更是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课文进行整体性的梳理和深层解读,否则是很难作答的。因此,当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时,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我知道学生这是在思考,我觉得这样的沉默是可贵的,是必需的。此时,任何提示与讲解都是多余的,最好的处置方式是一言不发,是充满深情的期待。
不久,学生陆续举手发言了。
有学生说,作为美籍华人的贝聿铭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所以最能触动他灵魂的话题,当是他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他的理由是,课文对于贝聿铭的成就多有浓彩重墨的描写。这位同学还当场读了几段相关文字。
看得出来,全班持相同意见的同学不止一个。的确,这位学生的意见是值得考虑的,他在建筑设计上的成就举世瞩目,贝聿铭是中国人的骄傲自是无疑。不过,这样的话题却未必能触动贝聿铭的灵魂。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我便让他们假想成记者在电视直播现场采访贝聿铭:贝聿铭先生您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您是咱们中国人的骄傲,能不能请您向中国电视观众介绍一下您取得巨大成就?请同学们想一想,此时的贝聿铭会如何回答呢?他会不会眉飞色舞地夸耀自己的巨大成就呢,尽管他完全有这样的资格。
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发言:
“贝聿铭先生会很为谦虚地说,他所做有限,还谈不上什么世界顶级大师,他的成就微不足道,比他有成就的建筑大师还有很多。”
“贝聿铭先生可能都不会接受这个‘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的称号。”
“他可能都不大愿意谈自己的成就,在他看来,即便是有成就也属于过去。”
……
总之,同学们一致认为尽管他的成就巨大,却不会触动他的灵魂。那么,能触动他灵魂的话题又是什么呢?同学们又继续思考。
在去除了他的成就和荣耀之后,同学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他的生活,他的追求,他的情感上。同学们注意到贝聿铭于1960年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们注意到他常常自称自己是“苏州人”“广州人”,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他的衣着、家庭布置和生活习惯,仍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除此之外,他们还注意到了1978年他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是选择了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的设计,同学们还注意到他希望香港银行大楼显示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看到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我便趁热打铁,说:“其实,这一切都缘于一个原因……”
这一次,不用我再提示什么,学生便一起回答道:“我的根在中国。”
“回到刚才的问题上,”我接着说,“如果你就是著名设计师贝聿铭,当记者采访你时,什么样的话题才能真正触动你的灵魂?”
这回学生把手高高地举了起来:
“最能触动贝聿铭灵魂的话题是,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您为什么还保持着中国传统特色?”
“在你一生中,您设计过许多伟大的建筑,获得了许多大奖,自然有很多感想。您能告诉我哪一件作品最是牵动您的心?”
“香山饭店初看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您能说说您这样设计是基于什么样的思想?她融入了您什么样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