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 甘肃省临泽县平川中学 崔爱萍 【设计理念】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这是一片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阅读障碍,对于重点、难点较难把握,需要长文短教。而学生经过前一段的阅读训练,大多数能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这堂课也需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读、圈划中感悟文字,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设想】 本文教学中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时先由生活现象或教学媒体示范,使学生对吆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在自读中品味语言。学习课文之后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情感与态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方法】 三单元阅读教学法 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拔,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认知阅读〗 一、导入揭题,唤起情感(板书课题)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lái) 铁铉(xuàn) 囿于(yòu) 隔阂(hé) 饽饽(bō) 秫秸(shú jiē) 商贩(fàn) 吹嘘(xū) 吆喝(yāo hē) 小钹(bō) 荸荠(bí qí) 三、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听录音思考: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北京的那些吆喝声?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理解阅读〗 一、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二、品味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三、体味情感 思考讨论: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城里的种种吆喝,作者难忘的只是这诸多的叫卖声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 包含着作者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的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1、欣赏老北京的吆喝声。 2、在你的记忆中,什么样的叫卖吆喝声让你至今难忘?给大伙学一学。 3、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 吆喝还有没有作用?请具体说说。 4、观看相声《卖布头》 【板书设计】 语言:浓郁的地方特色。 情感:追忆往昔生活。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吆喝,萧乾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吆喝》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