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反思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一课我最怕的就是学生不感兴趣,因为这类课文不像童话故事什么的有意思,于是我在课件中插入了很多图画,希望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备课时我也尽量多设计一些相应的情境,让他们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这篇课文有两个长句子“每次写字,邓小平爷爷都能按照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红圈圈。”和“先生要孩子们先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这两句话,不尽难读并且也难理解。第一课时我重点在熟读熟记生字新词,并且把这两句长句子指导朗诵好,再者就是梳理一下整篇课文。在学生预习的情况下教学第一课时就比较顺利流畅,我在引读课题之后,就提问学生“题目中的他指的是谁?红圈圈又是什么?为什么他会得到最多的红圈圈?”这三个问题他们基本都能回答出来。接着就是要他们自由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并读好每一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然后就是我课件中整理出来的生字新词,第一遍是有拼音的,第二遍则是去掉拼音的,学下来我发现自己课件中漏掉了一个学生很容易读错的词语“字帖”,应该读第四声的,可是我们平时都习惯性地读第三声,而且我应该重点强调一下才对的,到后来第二课时的时候还有小朋友会读错。我只强调了新词中前后鼻音的区分和轻声的读音还有就是课文中的多音字。
第二课时,我在引导大家读好课题之后就进入复习回顾新词阶段,小朋友们在读过之后,我的评价中都会再次强调这些该重点注意的地方:前后鼻音,轻声,多音字。在读词语的同时还顺带解释了一下“功课”这个词语,也顺带把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不太重要的话给带过了,可是我在学生读过“功课”这个词语之后忘记这一个环节了,所以等到“功课”的那张课件出来我才想起来,所以这个词语解释得有点突兀了。接下来就是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这一自然段比较简单并且容易理解,所以只要给这一段中两个词语“经常”和“夸奖”找一下近义词就好了。这一段的处理除了理解词语就是创设情境,我问学生“你收到过老师的夸奖吗?你当时是怎么样的心情呢?”这些学生自然都能说出来是高兴开心的心情,接着就让他们用高兴的心情来朗诵这一自然段。课后想想,这一段中“一手好字”我不仅应该理解这“一手”是代表一种技能,而且应该给小朋友们看看邓小平写得一手好字,让他们评价一下到底好在哪里。
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我的设计是先让他们数句子,做阅读标记。然后让他们找出来为什么邓小平爷爷会得的红圈圈最多。这是他们自由阅读我应该提出的要求,但是我在小朋友们已经开始读了之后在一片嘈杂声中提的要求,这个有点遗憾,自己没有把握好说话的时机。之后这一段的理解 顺序就是从这句“每次写字,邓小平爷爷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红圈圈最多。”小朋友们找出来了,但是我没有讲明什么是因果关系,没有让他们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来说话,后来想想这一部分应该加入进去才对的。接着用一个问题“先生的要求指的是什么”引导到下面一句话“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为了理解“蒙”我就拿了一本字帖在投影仪下面演示,但是我没有把怎么样才算“练熟了”让学生理解一下,并且演示过后想了一下其实也不妥当,因为课文中的描和写都应该是毛笔,而我用的铅笔描。然后很重要的就是这句话中代表顺序这对关联词,让小朋友们用“先…再…”说一句话,他们都能说得不错。最后就是理解最后一句话,想想妈妈会对小平说些什么,小朋友们都能说出一些赞美的话来。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第二自然段,这个重点段因为我人为的颠倒顺序去切入这一自然段,而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没有掌握透彻。而我只顾着教学计划的顺畅进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情况,在我让他们回答“先生的要求指的是什么”时,他们说的是“三个一”,而我给的引导也不够。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而阶段目标在第一学段提出“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因此结合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借助表象进行直觉的形象思维的年龄特征,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紧扣题眼“得的红圈圈最多”,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感悟情感、体验情趣。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