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邓小平从小认真练字的事,激发学生从小认真学习的思想感情,好好学习。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板书:9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领读课题后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2、刚刚大家提出的问题,请默读课文后回答。 (他是邓小平。当时,小学生的主要功课是写毛笔子,写得好的字,老师就在上面画个红圈圈,是因为他每次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 3、教:邓小平,人名,伟大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二、 初读指导 1、看书上的第一幅插图,说说插图上画的是什么。 (邓小平在认真写毛笔字,先生在他的后面看着) 2、看第二幅插图,说说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他一边拿着笔一边看着先生批阅过的字,见到上面的字都被画上了红圈圈,他高兴得咧开了嘴)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圈出了生字,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 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 经常 当时 主要 功课 每次 要求 纸 蒙 描 熟 照 按 (2)指名借助拼音拼读生字词。 (3)擦去拼音,继续读。 (4)说说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 (5)出示长句,指导掌握好停顿。 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 三、 作业 1、继续认读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和轻声。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经常 当时 功课 每次 邓小平 时候 先生母亲 衣服 2、齐读 二、 精读训练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口头填空:邓小平爷爷小就能写( )好字,( )受到先生的( )。 (3)教者讲:“一手”有时用来表明某人有一种技术或本领。 (4)指名朗读全段。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揭示练习题,讲这是两个长句子,要求各自轻轻读课文后口头填空。 (2)再次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 这一自然段一共几句话?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② 两个长句子告诉我们什么? ③ 练习用“先……再……”说一句话。 ④ 联系书上的插图,体会先生的要求:身坐正,纸放平,笔垂直,专心致志。结合讲“要求”:提出的具体条件。 ⑤ 指名读第五句,体问:“小平学习这样用功”怎样用功?母亲心里怎样高兴? 3、回顾全文,讨论:邓小平爷爷小时侯写的字就很好,我们从哪儿看出来? (1)邓小平爷爷小时侯写的字就好,我们从哪儿看出来? (2)为什么他能把字写好? 三、 作业 1、熟读长句 2、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写出跟下面词语相近的词:夸奖( )经常( )用功( )应该( ) 2、背诵两个长句子。 二、 背诵指导 1、着重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回忆这一自然段五句话的层次。 2、第一句话写当时写毛笔字是小学生的主要功课。第二、三句话写先生怎样指导学生练习写字。第四句话写邓小平每次写字都按先生的要求做,得的红圈圈最多。第五句话写母亲知道以后的心情。 3、自由试背,指名背诵。 三、 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邓 平 经 当 主 课 次 求 2、上面这些生字,哪些字写的时候容易安排?请说说你的想法。 “平 当 主 求”等四个字都可以在、竖中线为准安排,“当”的小字头笔顺试竖、点、撇。 3、“邓、经、课、次”虽然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具体安排上还是有区别的:“邓”的左右两部分,上部横向持平。“次”左低右高。 4、练写生字。 5、上面这些生字,我们怎么才能很快记住它们的字形呢?师生共同想主意。
(1)主:“王”字加一点,别把“玉”字猜。 (2)次:“欢”字去掉又,换上两点水。 (3)邓:又加耳朵旁。 四、 作业。 1、在田字格中描红。 2、背诵课文。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反思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中“每次写字,邓小平爷爷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句话是重点句子,不但要指导学生朗读好这个长句子,还要理解邓小平爷爷写字是怎样“按先生的要求去做”的。
在教学时,我提出了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先生的要求是什么吗?”我本以为学生能够很轻松的理解,他们会立刻回出写字方面的要求。谁知道孩子们小手举得高高的,回答的却都是“好好上课”“积极发言”“不搞小动作”“听老师的话”。听了几个孩子的发言,我知道,孩子们走进误区了。我便及时地加以引导:
“我们平时写字,老师对你们都有什么要求?”这是联系生活实际来领悟。
学生很快?***隽耍?ldquo;身要正,肩要平,臂要开,足要安。握笔姿势要正确,眼睛离书和本子一尺远。”
“那么怀素是怎样写字的呢?”这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新知识。
“怀素写字非常认真,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划照着写。”“那么我们课文中先生又是怎样教小学生写毛笔字的呢?到课文中找一找。”这是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学生很快找出:“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
“同学们,这就是邓小平爷爷写字时,先生对他们的要求。”
经过这样的点拨和引导,学生终于走出理解的误区,真正理解了“先生的要求”的真正含义。
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但适当的点拨也是必要的。
教学《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样的课文,老师们都会担心学生不感兴趣。因为这样的课文不如童话故事精彩,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如何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呢?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引导学生走近课文的主人公,尝试着让学生成为课文的主人公,激起学生亲身的体验,来激起学生对课文描写人物的亲近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丰富课文的内容。比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从插图入手,通过简要介绍,让学生对邓小平有个大概了解。根据“经常”、“夸奖”两个词语,我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受到夸奖时的心情,然后,让学生分别把自己当成先生和邓小平,入情入境体会先生和邓小平的心情。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丰富了课文的情境。因此,在进入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课文,也显得游刃有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