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实验中学 王俊杰 【设计思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读、说、练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并借本文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拓展。 【教学目标】 1、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学习文中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提高阅读现代科学文的能力,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积累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上网或图书馆收集有关克隆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西游记》中孙悟空在紧要关头用猴毛变猴导入。 (设计这一导入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渲染营造一种氛围,激发他们的一种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作铺垫,激起学生的热情,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约3000字,要求5分钟读完,这是略读的最高速度,要求能在快速的基础上,读懂全文。读懂的标准,在形式上是辨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在内容上是筛选本文的主要信息:用两个字分别概括四小节的内容,用一组词语概括克隆技术的进程,用一句话概括克隆的定义 (阅读同时用音乐是为了陶冶学生,语文课不仅是文字语言的载体,乐曲也是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的一种方式。) 这篇科普文章涉及到一些生物学相关术语,教师提供补充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并解释专业语和通用语并陈是科普文章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 三、筛选信息,分析课文 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用两个字概括四小节的内容; 2、用一句话概括克隆的定义; 3、用一组词语概括克隆技术的进程; 4、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四、以意照言,体悟精神 请同学们搜索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并加以点评。(生搜索阅读课文,圈点批注,约4分钟)(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所张扬的科学创作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思想谈心得)。 五、思考讨论,探寻主旨 课文最后一节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而末段首句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既然是“造福人类”,都是“喜”才对啊,何来的悲呢?这里是不是弄错了?(生疑惑,看书,思考) 六、拓展讨论,注重人文 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科学家进行了克隆人“的试验。你对克隆人”的问题如何看待? 要求: 1、观点明确,理由充足。(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 2、表述清晰、流畅,有条理性。 (新课标确定语文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它还具有人文性,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引导,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此环节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七、思路延伸,学以致用 生物“克隆”作为一种科学的创作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鉴到文章、文学的写作和阅读中的,写作也可以进行“克隆”。 (讲课文的讲读和阅读写作相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和有创意的阅读。) 八、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搜索整理有关电脑的知识,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按逻辑顺序写一篇电脑的科学小品,字数500字左右。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奇妙的克隆,谈家桢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