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大家看看,这些猴子大叫之前,有哪些不相同的词,请拿笔画出来。(跟着,也跟着,大家跟着)想想他们叫之前,动脑筋想了吗?(没有)从哪看出来的?(“一看”接着就叫起来。这些词说明它只看了一下,没仔细看清楚就叫起来)其余的猴子呢?(都和这个小猴子一样,没有认真动脑筋,看一眼就跟着叫起来)他们叫时什么心情?(小猴子惊奇、焦急,其他猴子着急)大家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到他们很焦急? 试读、自由体会、教师指导、指名读。 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归纳学习方法:找、画、说、读。 (2)那么猴子们是怎样捞月亮的,结果怎样?按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己再学。 学习5—6段时,教师要半扶半放,帮助学生找出“倒挂、拉住、接、伸”,看图解释一下这些词,说说他们按什么顺序排列,为什么这样排列?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猴子是怎样捞月亮的。 (3)学习第七自然段,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自己说说捞的结果,指导朗读,注意把猴子在“月亮不见了”时他们伸着脖子找月亮的心情表达出来。 四、再读课文,体会中心。 1.提问:刚才同学们仔细读了课文,知道猴子们并没有捞到月亮,那他们为什么没有捞到月亮?错在哪?(提出问题)(因为小猴子不动脑筋,看见井里的月亮就叫起来,大猴子该想一想,老猴子更应该动脑筋了,数它有经验,可它们都不动脑筋,盲目地跟着喊,急着到井里去捞月亮,结果是水中捞月一场空,白费劲儿。它们错就错在,遇事不动脑筋,就盲目跟着去做。) 2.揭示学习方法: (1)自己再从头到尾读课文,小声说一说。 (2)小组讨论。 (3)全班讨论。 五、学了这篇童话,你懂得了什么?(遇事要多思考,不要盲从)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看图复述故事。 三、综合练习。 1.组词。 挂( ) 到( ) 候( ) 劳( ) 娃( ) 倒( ) 猴( ) 捞( ) 2.填写并回答问题。 (1)填空:猴子们( )了井旁边的大树。老猴子( )在树上,( )大猴子的脚。大猴子也( )着,( )另一猴子的脚。猴子们就这样( )一直( )井里头,小猴子( )最下面。 (2)猴子们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倒挂的?(老猴子、大猴子、另一只猴子、小猴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规范书写。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猴附掉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引趣,导入 新课。 1、请学生观察: 教师从讲台桌上拿一支笔,问:这个动作叫什么?(拿) 教师从地面上捡起一张纸,问:这个动作叫什么?(捡) 教师板书:“捞”,让学生说说什么意思? 2、揭示学习内容:在捞后面加上两个字:“月亮”,全班齐读。月亮怎么能捞呢?现在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 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跳读) 捞 猴 井 掉 附 咱 倒 另 伸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1)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猴子咱们附近倒挂井里捞月亮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