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设计背景: 《猴子捞月亮》的主要设计意图是让幼儿知道遇事要多动脑筋,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对事情 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创造力。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的寓意,知道遇事多动脑筋。 2、通过故事及小实验,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3、学习词语“倒影”,能清楚完整不离题地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故事及小实验,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2、 知道遇事要多动脑筋。 活动准备: 1、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录音。 2、每桌一盆水,一只手电筒。 活动流程: 1、以猜迷语的方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亮) 2、教师讲述故事《猴子捞月亮》。 当讲到“老猴子说:“快想办法把月亮捞上来”时,停止讲述并让幼儿讨论: (1)猜猜他们是怎样捞月亮的? (2)月亮捞上来了吗?为什么捞不上来? 3、接着欣赏故事,教师进行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小猴子在井里发现了什么?它怎么叫的? (3)大猴子跑来一看什么反应?老猴子呢? (4)它们用什么方法捞月亮?捞到了没有?为什么捞不到? (5)最后老猴子一抬头,看见了什么?它对小猴子说了什么? (6)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4、分小组进行小实验《水中成像》。 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并让幼儿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使幼儿感知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5、完整欣赏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 6、教师小结:我们在生活中遇事应该多动脑筋、认真思考。 七、布置任务,要求幼儿: 1、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记半个月月亮日记,观察月亮圆缺变化。 活动延伸:让幼儿阅读用书,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教学反思: 对于教学活动《猴子捞月亮》,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活动: 第一环节:猜谜导入,通过猜谜来引入教学活动的下一环节。 第二环节:讲述故事内容,通过与幼儿一起分析理解故事内容来激发幼儿回答各种问题的兴趣,使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第三环节:我们开始做实验,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感知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麽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麽样了?水面很平,“月亮”圆圆时,用手一抓,水面怎样,影子怎样? 第四环节:通过配乐故事欣赏,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对影子的印象。 第五环节:从故事中懂得的道理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的完成不是很全面,大部分的幼儿都理解到了猴子们捞不到月亮的原因,但是在感受故事寓意时完成的很好。所以,今后还需要幼儿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发现,我们教师还需要及时的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为孩子们以后的活动提供大量的操作素材与资源。
教学目的要求:
1.会看拼音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观察插图,理解课文,能正确回答课后第2题,会复述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育学生遇事多动脑,勤思考,不要盲目去做,不然,就容易做出傻事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猴子们捞月亮前的表现,这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童话故事《捞月亮》。(板书课题)
2.“捞”是什么意思,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谁捞月亮?为什么捞月亮?怎样捞?捞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2.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一群猴子不懂得井里是月亮的影子,盲目地到井里捞月亮的事。)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