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继权 捞月亮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 2 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培养理解句子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3 通过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懂得遇事要动脑筋,多思考,要做好调查研究,不要别人怎么说就怎么说。 4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结合课文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大胆的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作者:高继权 发布时间: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一个学习内容, 从体裁来看是一篇童话故事。 介绍的是小猴子看到井里有月亮,以为月亮掉到了井里,于是猴子们倒挂起来捞月亮。小猴子伸手一摸月亮不见了。老猴子抬头一看,月亮就在天上呢!课文中配有相应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课文篇幅较长,共有七个自然段。但是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联系紧密,有情节,适于低年级小学生阅读。课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至四自然段介绍猴子不认识月亮的影子,误以为月亮掉到井里去了,所以想办法要把它捞上来。五至七自然段介绍了捞月亮的过程。通过学习这篇寓言故事,使学生懂得遇事不动脑筋,盲目跟着去做,容易做出傻事。 教法建议 * 根据课文特点,注意考虑如何培养学声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出示学习的步骤,提供学习的方法,运用不同的形式调动学生自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小组的学习,逐步做到独立学习课文,读懂课文。 *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一定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来,再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在一起交流看法,找到答案。 *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鼓励学生亲手制作教具,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如:让学生剪一些猴子的图片,标上: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及一群猴子,然后边读书边粘贴,知道哪个猴子在上哪个猴子在下,运用这种方式来突出重点。 -10 捞月亮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规范书写。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猴 附 掉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请学生观察: 教师从讲台桌上拿一支笔,问:这个动作叫什么?(拿) 教师从地面上捡起一张纸,问:这个动作叫什么?(捡) 教师板书:“捞”,让学生说说什么意思? 2、揭示学习内容:在捞后面加上两个字:“月亮”,全班齐读。月亮怎么能捞呢?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 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跳读) 捞 猴 井 掉 附 咱 倒 另 伸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1)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猴子 咱们 附近 倒挂 井里 捞月亮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另:上面是“口”,下面是“力”。 捞:左右结构。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劳”字。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猴:左右结构。左边是“反犬旁”,右边是“侯”字。注意与“候”字区分。 掉:左右结构。左边是提手旁,右边不是“桌”字而是“卓”。第五笔是横。 附:左中右结构。中间是单人旁,右边是“寸”。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3)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猴子看到井里有月亮以为月亮掉到了井里,于是猴子们倒挂起来,捞月亮。小猴子伸手一摸月亮不见了,老猴子抬头一看,发现月亮就在天上呢!)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2、加偏旁变新字再组词 劳——( )——( ) 力——( )——( ) 到——( )——( ) 自——( )——(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培养理解句子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让学生读这篇故事,懂得遇事要动脑筋,多思考,要做好调查研究,不要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课文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大胆的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1、通过读这篇故事,懂得遇事要动脑筋,多思考,要做好调查研究,不要别人怎么说就怎么说。 2、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知识: 1、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附 咱 倒 另 伸 2、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读词语:(教师出示卡片) 3、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小猴子不动脑筋,看见井里月亮的影子后,以为月亮掉到井里了,就叫了起来,别的猴子也不动脑筋,跟着叫了起来,他们到井里去捞月亮,结果月亮好好的挂在天上。)二、学习:1、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进行自学,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学习。 投影打出学习提示: 1)自己默读课文,在书中标出自然段。 2)想一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与同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2、指名读课文,而后说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有不同意见大家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问题:猴子为什么要到井里捞月亮? 他们是怎样捞月亮的? 他们捞到月亮了吗? ……3、重点学习一至四自然段: 1)学生小声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组织好语言,做好发言的准备。 2)学生间开展交流:(在交流时:先读出有关的语句,而后说明自己读懂的地方。) 教师参与以下几个地方的交流: 1)糟啦,糟啦!月亮掉到井里了”体会小猴子为什么这样叫? 2)谁跟着叫起来了?后来呢? 3)进行比较:猴子叫起来的这四节中,哪些话是相同的?哪些词语不同?进一步加深体会。板书: 4)指导学生朗读: a与同桌一起分角色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在哪应加重语气,结合有关语句谈自己的想法。 b 听配乐朗读,结合自己读书情况找出问题。 c师生间分角色读书,大家进行评议。4、五至七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在读书的过程中标出不懂的问题。 2)在小组内交流,组长负责分工。 a先交流各自的问题。 b小组内解决问题。体现学生间的互动学习。 c提出共性的问题,参加全班交流。 (让学生亲手制作教具,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猴子的图片,标上: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及一群猴子,然后边读书边粘贴,知道哪个猴子在上哪个猴子在下。)三、开展交流活动: 1、通过读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2、启发想像: 1)老猴子抬头一看,喘着气说了什么? 2)小猴子、大猴子及一群猴子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这些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展开丰富的想象。)四、总结: 井里有月亮的影子,猴子们以为月亮掉到井里了,他们就想办法,依次倒挂起来,想把月亮捞上来,因为井里是月亮的影子,所以结果什么也没有捞到,月亮仍然在天上。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要知道遇到事情一定要动脑筋,多思考,要做好调查研究,不要别人怎么说就怎么说。五、布置作业: 1、听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给这篇课文续加结尾(选做)。板书设计:
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是的,教学是教师和一个个鲜活可爱的学生个体生命间的互助活动,它蕴含着无穷的教育力量。教学并不是把知识“填入”儿童的脑袋,而是让他们自己设法向老师夺取知识,通过孜孜不倦地探索去获得知识。突如其来的提问 今天,我上《捞月亮》一课,在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就提出“是谁捞月亮”、“为什么捞月亮”、“是怎样捞月亮”、“有没有捞着月亮”等问题,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乱七八糟的问题。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只好请他发言:“捞是把物体从水里,月亮明明是高挂在空中,怎么能捞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就把问题抛给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说:“怎么不能捞月亮?我们小时候不就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吗?”那个学生说:“那并不是真正的捞月亮,况且捞起来的也是月亮的影子,所以我建议应该给题目加上双引号……”班里同学竟不约而同地为他鼓掌,我也立即把课题改为“捞月亮”。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我们就是带着脑子来学习的!”这是我表扬学生的一句话,也是我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我的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认识,也使得学生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此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 大胆质疑课文插图第一次听录音后,同桌就开始交流。没过多久,大家就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是小作者为表弟捞月亮。”“因为小表弟看见中秋的月亮特别圆,很美,所以就嚷着要天上的月亮。”“小作者满足了表弟的要求,把月亮‘捞’ 起来了,当然这个捞是加引号的。”……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答,这是我一贯的做法,教师只是起引导、点拨的作用。看到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我很欣慰。可还一位小男孩仍高举着小手不放。“老师,录音中说中秋的月亮是圆圆的,可为什么插图上却是弯弯的月亮?”“是啊,十五的月亮似圆盘,怎么回事?”……学生们窃窃私语,很纳闷。师:“茜茜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大家来讨论讨论。”生1:“中秋的月亮并不都是圆的,有一年中秋节晚上我就没看到月亮。”师: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很不错。 生2:“月到中秋分外明,况且故事中告诉我们是圆圆的月亮。”师:那么你有什么好的修改意见呢?生2:把弯弯的月亮画成圆圆的月亮,还可以画上几个人在院子里赏月……师:是啊,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建议写信告诉编辑室的叔叔、阿姨们,他们收到你们的来信一定会感激你们的。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