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好奇心的小窍门 利用因果关系 给收集来的物件归归类 用分级来引导好奇心 引导孩子理解自然的发展顺序 在游戏中解释晦涩难懂的事物 父母要正视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告诉孩子自己童年的好奇经历 引导好奇心时,注意须注意的问题 父母在回答孩子问题时,可以幽默一点 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别盲目比较 好奇心是把双刃剑 如何避免孩子好奇心理的三分钟热度 让孩子坚持自己的好奇心 …… 父母这样做,孩子好奇心将更强 利用好奇心,拓展孩子的想象力 用好奇心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用好奇培养孩子思考能力、学习能力 利用好奇心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好奇心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人类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拥有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上古时代的人类先祖们,一开始都是茹毛饮血,因为对火的好奇,便不再吃生肉,不再在寒冷的洞穴中瑟瑟发抖,不用因为野兽的偷袭而整日提心吊胆。因为对一块尖锐的石头好奇,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制造工具,这一技能彻底将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好奇心,是人类“不学而会”的本能之一。是驱使人类探索的源动力,它使人不满于现状。也是人类得以不断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家将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对新鲜的事物和现象,人们有着去了解和探索的本能。正是这种本能,给人们打破陈规的冲动,让他们思考得更多、更深、更广,行始于思,只有突破了思想的束缚,才能走得更远。人类好奇于飞鸟的世界,所以就发明了飞机;人类好奇于地球之外的地方,所以就发明了宇宙飞船。对于那些初涉世的孩子来说,未知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鲜和神秘,心灵中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宝贵的好奇心正是他智慧的火花,更是促使他学习的动力。研究证明,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这种乐趣又会激励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究未知的领域,促进其智力的发腱。好奇心就像是性能优良的赛车引擎,能够保证赛车在激烈的竞争中遥遥领先。
优化,如何打破学科壁垒?
“左手教材、右手教参、学科本位、各自为战”是不少学校老师的工作状态写照。这种情况同样也曾出现在清华附小。
蹲班听课,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写下她的观察记录:这天听了6节课,两节语文课、两节数学课、一节班会课、一节科技课……每一个时间段,老师们都会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而孩子们呢,不论高矮胖瘦都要整齐划一地完成统一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尽管高效,但真的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吗?
“如果说教师对教材理解或者学习过窄,对学科教学的道德性认识不足,是一种普遍现象的话,我理解教师们,更不能怪罪他们——由于师范教育或者说多年来的基础教育都是分科教学,强调过细、过深。”窦桂梅深知,任何的学习,当知识或者技术被当作生活情境中的一个要素,回到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时候,真正的教育才是完整的。
“儿童的认知依靠的是整体,而过于专业、分化的知识,就像让孩子光吃东西,却咽不下去一样。”在这样的矛盾下,清华附小提出优化课程,优化的途径就是整合。
2011年,学校构建了“1+X”课程体系。“1”代表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则是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既要不折不扣地完成规定动作,又要加入自选动作,还要不增加学生负担,从哪里入手?
打破学科壁垒。学校的主要课程被整合为五大板块: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如此,并非把学科简单地“摞”在一起,而是基于课程性质的内在联系发生的“化学反应”。
五大领域的划分,使彼此教学内容差异性很大的学科,开始走向“共和”。同时,每个门类当中,既要开好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又要办好特色化课程。特色化课程又分为学校个性课程与学生个性课程,既满足不同学生成长的需要,又使学校特色能够更好服务于学生发展。
每天,成了学生们的向往、期待。一(5)班同学张馨然禁不住地喜悦:我特别期待周五,一下午的创新实践课,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总是有那么多的惊喜!上学期我们排练戏剧,语文老师和我们一起编故事,美术老师跟我们一起画背景,音乐老师和我们一起跳舞……特别好玩,在清华附小学习我特别快乐!
差异课时,如何让教学舒展?
在清华附小,你看到的是与众不同的课时表。
通常40分钟的一节课在这里调整为长短不一的大、小课时——
“基础课时”35分钟,主要安排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这些学科减少5分钟的教学时间,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学生课上的疲劳,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带领学生精学精练。
“大课时”60分钟,大课时主要安排语文、美术、书法、音乐、科学等学科,这些学科当中,有些需要长时间的情境营造、情感酝酿。比如语文,有些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实践探究活动,如美术、科学等,按照原有的课时安排40分钟的时间,人为割裂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研究过程,使得教学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调整后的大课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
“小课时”10或15分钟,比如每天清晨10分钟的晨诵,每天中午15分钟的习字等,使这些零散的时间也能够作用于学生发展。
通常,一门学科,就使用一本教材。在附小,却通过引入多版本教材、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进度、重新设定课时长短。精读文,就精学精练;略读文,一课时结束。这样的整合节省出相应课时,带领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以此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长短课时交错,张弛有度。表面上看,不过是课时的长短发生了变化。实际上,这正是整合理念的一个显现:课程、教学更加立体、“丰满”,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生学习觉得更轻松,教师们体会到了课堂久违的“舒展”。
艺术与审美组教师聂焱老师感受良多:这促使老师重新思考美术课,调动老师们的创造性。我们不是教美术的,是用美术教人的,用美术这个载体来育人的,美术教学要放到更广的人文情境中去进行,利用文化主题来创生课程,用文化来串联零散的课题,附小的美术课程努力在构建这样的文化课程,如:京剧文化课程、视觉传达课程、视觉规律课程、美的痕迹课程、我与附小草木共成长的课程、我与附小雕塑的故事、文字传达课程等一系列文化课程。因为有了文化的烙印,课程的容量一下就变大了,很方便诸多的教学资源汇聚容纳其中。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