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祥集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中国空前绝后的女词人,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她也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人物。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学,早有才名。能书善画,尤工诗词;博闻强记,精通书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她就孤苦地漂泊于绍兴、杭州、金华一带,晚境孤苦。 了解李清照的经历,可以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可以更深入词的境地,我们不得不为李清照的词倾佩,为李清照的遭遇深感同情而惜莫能助。 这词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加在心爱的丈夫已病故,所以词情极为悲戚。整首词构思新颖,想象丰富,境界极高,通过暮春景物描写,勾画出词人内心的无限悲苦。“载不动,许多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的愁绪。“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人间词话》)。《武陵春》正是这种文学的写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词的上阙先写景,由“风住尘香花已尽”引入,我们要通过想像来理解“风住尘香”,“风住”的时间回流是风狂或风刮,到底是什么风?肯定不会是“伫倚危楼风细细”,也不会是“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的风。李清照这时感觉到的风不像柳永、晏殊,李清照更为凄苦,虽然三人都对心仪之人的思念,可李清照的丈夫却已不在人世,这种悲伤向谁诉说。想看花来解解愁闷,可“花已尽”,这在李清照的内心中雪上加霜,哪里有心“梳头”。词人已非常疲“倦”,我们可以想像词人已“人比黄花瘦”,不堪入目。一个女人到其境地,悲无莫过已死。“物是人非”,看着眼前的旧物,回忆少女的种种欢喜,想念夫妻的美好生活,能不悲伤吗?“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欢快日子已不复存在。除着没心情“梳头”外,种种事事都无法做好,只能“事事休”,真是祸不单行。向谁诉说呢?可要说出,却“泪先流”,说不出无限的苦。 上阙由景引入,再写为事,表现词人无限的苦闷。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看到词人如些悲伤,亲近的人也深感忧虑,总想让她高兴。一“闻说双溪春尚好”,马上告诉词人。曾经“风住尘香花已尽”失望,现在双溪的春景不知可好,可词人心中的悲愁挥之不去,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与李后主《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载不动,许多愁”,愁本是无形之物,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词人把它写活了,可以用“舴艋”来载,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让读者读了不为之担心。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武陵春》亦有境界,有真景物,情融于景,情景交融。词中主要表现愁苦,这愁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绝唱。词人的愁苦是时代的反映。金宋的战争使全姓流离失所,宋王朝的无能都能从作品中一一品味出来。一千多年过去,我们通过词人的作品,情不自禁地被词人的巨大笔力所震憾,这就是词人的伟大之处。
参考书目:《人间词话》、《婉约词》、《大学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