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S >> 声声慢 >> 正文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案例

珠海市前山中学 周庆光
 
 
 
【教学设计】

 

1.以诵读带动感知、体验、鉴赏。

 

2.坚持个人的充分阅读与以个人阅读、感知、领悟、探究为基础的合作式阅读相结合,实现个性化学习水平和质量的螺旋式提升。

 

3.力争在古诗词学习中达成“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渐进式的全面实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我们已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并且联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了解了“婉约词”的一些基本特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易安的婉约词《声声慢》。

 

二、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及操作步骤

 

(一)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声声慢》,理解此词的思想内容,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的生活对她的创作的影响。

 

2.学习这首词中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这首词在情、景上的“婉约”特征。

 

4.通过诵读作品,感知内容,感知景物,感知情愫,并积累经典。

 

(二)明确操作步骤

 

继续运用我们创建的“三层级古诗学习法”:第一层“翻查词典,自读作品,圈点批注,寻疑勇探”,第二层“信息超链,沟通讨论,广探深究,互动提升”,第三层“美读积累,活用迁移,完善情智,升华生命”。

 

三、诵读作品

 

教师:按照我们创建的“三层级古诗学习法”的程序,第一环节是“翻查词典,自读作品,圈点批注,寻疑勇探”。课前预习时,同学们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现在,我们先请一位同学站起来朗读一遍作品,好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一下作品。

 

1.指名一个学生(连欣遇同学)朗读。

 

2.指名另一个学生(张骏同学)对前面同学的朗读进行诵读方面的点评,并试着诵读作品。

 

3.教师简单点评指导后,教师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遍作品,然后全体师生再朗声诵读一遍,不要求很整齐,但要放开读、放声读、纵情读、注意节奏感去读。

 

四、进入“三层级古诗学习法”的第二环节:学生讨论,教师巡堂管理、了解、指导并在必要时参加讨论。

 

教师:现在,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信息超链,沟通讨论,广探深究,互动提升”。请同学们拿出课前预习时所找出并记录在卡片上的问题,放到语文学习小组中来进行交流、讨论,同时讨论解决刚才上课时提出的学习目标中的问题。讨论中,大家可以广泛联系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信息超级链接”,并请各小组负责记录的同学将本小组提得好的问题和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简单写下来,讨论结束时迅速交到老师这儿来。讨论时间是八分钟左右。

 

师生讨论片断

 

学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几句,又是渲染什么样的一种气氛呢?

 

教师: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梧桐更兼细雨”。“更”“兼”分别解释为什么?

 

学生:“更”就是“更加”或者“还”、“又”,“兼”就是“同时还有”或者“加上”。

 

教师:对,“更”就是“又”,“兼”就是“加上”。那么,想象一下当时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景?

 

学生:就是到黄昏的时候,秋天的梧桐一副枯萎凋零的样子,本来就已经够凄凉,偏偏又下着小雨,雨点不断打在枯萎稀疏的梧桐叶上,显得更加冷清、衰败、凄惨。

 

教师:那么,这几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又衬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个问题是不是已经解决了?

 

……(其他小组的讨论内容,由于没有录音资料,无法呈现。)

 

五、小组向教师提交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全班师生共商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吴彦枚小组上交的问题是:1、作品以“愁”作结,表明了什么?2、作品为什么要以“声声慢”来作为题目?大家说,“声声慢”是不是题目?

 

学生:不是,是词牌名。

 

教师:那么,这里除了词牌名,还有没有一个具体的题目?

 

学生:没有。

 

教师:这就涉及词牌名的题目的一些关系了。在古代词作中,有一些词是既有词牌名、又有题目的;而有一些词作是只有词牌名而没有题目的,这时,词牌名就是一身兼二任的——就象这首词,“声声慢”既是词牌名、又是词的题目。还有一些其他的情况,同学们下课后还可以去作进一步的了解,然后拿了解的结果来让大家一起分享。至于第一个问题,吴彦枚小组刚才讨论出结果了没有?

 

吴彦枚同学:没有讨论出来。

 

教师:哦,那么等下解决。现在看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尹红卫这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是: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几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回答一下?

 

刘姿延同学:大雁的故乡在北方——

 

大家:在南方啊(同学们善意地笑着帮她纠正)!

 

刘姿延:哦,对,在南方。作者的家乡也在南方——

 

大家:北方啊(笑)!

 

刘姿延:(也笑,然后继续答)作者因为逃避北方的战乱而来到南方。当她看到大雁南飞时,就想起自己北方的家乡和亲人,心里很思念和难过。

 

教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了。作者这里借写雁群南飞来表达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同时,在作者的心目中,雁群是成群结队、完满和乐的,而作者却是孤身一人漂泊他乡的,所以,这里显然用了什么写法呢?

 

学生齐:对比。

 

教师:对,从内容上是对比。从景和情的关系上,又用了哪种写作表现手法呢?

 

学生:衬托。

 

教师:正衬还是反衬?

 

学生:反衬。

 

教师:刚才,老师在巡视时,发现有的组提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几句到底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什么感情这个问题,现在有请韦顺杰同学来说一说他的理解。

 

韦顺杰同学:梧桐的季节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到了秋季,它的叶子会枯黄凋落——(顿,思索)

 

教师:此时的梧桐跟此时的作者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韦顺杰同学:作者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经过国沦、家破、夫亡,作者好象一下子衰老了很多,跟眼前的梧桐树很相似。

 

教师:很好,此时的梧桐正是清秋袭来满眼衰,又被冷雨淋着,正是一片凄冷景象。这跟作者的什么相似?

 

韦顺杰同学:心境,凄凉的心境。

 

教师:很好。那么,这里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学生:衬托。

 

教师:哪种衬托?

 

学生:正衬。

 

教师:还有一个组提交了这样的问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我们来看看。原来,她丈夫还在一起的时候,作者觉得晚上容易过吗?她跟丈夫有哪些兴趣爱好?

 

学生:研究诗词,还研究金石资料。

 

学生:还喝酒猜酒令。

 

教师:对,以前我们学过她的一首词就有所反映。(背诵)“常记溪亭日暮”——

 

学生:(纷纷)“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教师:很好,大家都记得很好。那个时候,她的日子可是一点也不难过,哪怕是晚上,恐怕也是快乐时光眨眼过的。可现在——

 

学生:她家破夫亡,孤身一人,所以觉得很难熬过黑夜。

 

教师:真是长夜孤苦何由彻啊……

 

教师:有的组提出,作品为什么用“他”字来代指“晚风”呢?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用来代指动物、植物、非生物的带宝盖头的那个“它”,连女字旁的那个“她”字也没有,只能用这个“他”字。

 

教师:把刚才这些问题解决了之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应当没有多大问题了。

 

六、词意疏理和作品艺术特色归纳。

 

教师:经过前面的工作,同学们对这首词的理解应该没有多大问题了,那么,现在就把词的大意以及写作特点归纳一下(放电脑投影):

 

(一)词意归纳

 

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描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下片:进一步通过描写南方残秋的情景,更深一层地表现自己的凄苦之情。

 

 

(二)写作特点

 

1.写情入景,情景交融。

 

2.描写细腻,语言柔媚,具有明显的婉约气息。

 

3.善用叠音词来加强韵律感、强调情感。

 

4.善用对比、衬托、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

 

(三)这首词在情、景上的“婉约”特征

 

1.写景:选取清冷暗淡天气、柔弱枯败事物等来描绘。

 

2.写情:抒写个人不幸所引发的愁苦悲凉之情。

 

这与苏轼辛弃疾之词的写景和写情差别非常明显。

 

七、诵读

 

在对作品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学习之后,我们可以用更加合适的语调、音色、速度、节奏等来诵读这首词了。先安排学生自已朗读,作必要评点和指导后再让学生齐读,最后由老师试着入情地朗读一遍。

 

八、进入“三层级古诗学习法”的第三环节:“美读积累,活用迁移,完美情智,升华生命”

 

教师:现在我们进行第三个环节的学习:“美读积累,活用迁移,完美情智,升华生命”。

 

1.美读积累,活用迁移

 

教师:至于美读积累,想要马上就能进行具有相当高水平的审美性的诵读,恐怕不容易、不现实,但是,在充分学习了之后,把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个性因素融进去读几读作品,带动诵读水平的提高,这是完全可以的。现在,就请同学们向着美读的方向把作品再诵读一遍,个别读,不要齐读了。(学生自己诵读。)

 

请同学们想想看,这首词里有哪些你所欣赏的句子或者其他方面的内容,你又准备怎么运用它们?先有请尹红卫同学——

 

尹红卫同学:……

 

教师:没想好不要紧,请坐下再想一想。现在有请劳钰茜同学说说。

 

劳钰茜同学:我喜欢头三句。我想,在表达自己忧伤或描写那些没有生命力的景物时,可以用上它们。

 

教师:那好,请你课后将活用它们的一些句子写出来,让大家一起欣赏。下面再请马万博同学说一说。

 

马万博同学:我比较喜欢其中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几句。如果我不高兴、失落或者开心得意时,我都可以像这里一样,借他物来从侧面表现我的心情。

 

教师:好的。我相信同学们会像八仙过海一样各显神通,有自己一套活用的办法。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思路,请大家指正:

 

思路示例一:写散文时注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思路示例二:写作文要表达伤心悲愁之情之时,可以引用或化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等。如去玩球回来,很渴,我们可以说“三口两口淡水,怎敌他,咽如焦釜”,这样就挺有文采……

 

思路示例三:说话或写作时,仿用这首词中“侧面描写”的方法,去表现人或事物……

 

2.完善情智、升华生命

 

教师:这就是希望我们在学了这首词之后,感悟到哪些东西是可以完善自己的情感与智慧、可以融进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的因素的。

 

学生:(思考)

 

朱宁同学:老师,我对“完善情智,升华生命”的意思还不是很了解,请您再解释一下好吗?

 

教师:好的。就像我们学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词中,我们看到了词人因被贬来到黄州,当他看到赤壁的大好江山时,他不禁肃然起敬;想到当年少年英雄周瑜曾在此立下赫赫战功、留名千古时,词人虽然也有自惭形秽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对古代英雄们的无限敬仰,这种敬仰后来深深融入了他的生命,使他屡蹶屡振、愈挫愈勇。我们读了他这首词,可以吸收这种精神力量,让它成为自己生命的构成因素,鼓励自己“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现在请邓丽芳说说她学这首词后的一些想法。

 

邓丽芳同学:我最感动的就是其中表现的这位女词人对感情的忠贞不渝和真诚待人。就这样。

 

教师:很好。其实,李清照的词能留名青史,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才邓丽芳同学所说到的:她在词作中坦然抒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在封建社会中是很不容易的,当时的女子如果坦然表露自己的相思之情,会被社会上的人们认为是不庄重、“不正经”等,而李清照能冲破这种禁忌,在当时就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方面大家还可以继续去研究。老师这里有些思路,请同学看一下:

 

思路示例一:珍视亲情、友情、爱情,不要因为一笔钱就把自己的感情出卖了,也不要企图用某种“智慧”就“弄”来某人的情感……

 

思路示例二:要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挫折,珍惜生命并力争让它发光发热……

 

思路示例三:学好一两门过硬的本领,就像李清照的写作和对金石的研究,让它能够成为自己一生的生活仰赖、精神支柱和造福社会收获尊严的“资本”。

 

九、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易安著名的代表作《声声慢》,进一步了解了“婉约词”的特点,感受了女词人在国破家亡夫死、孤身一人流落他乡时复杂悲愁的内心世界,学习欣赏了作品的一些写作技巧,并找到了一些完善情智升华生命的路子。希望大家在学习古诗词时,能进一步找到一副长袖,然后,“拂我长袖当空舞”,舞出自己独特的风采来。

 

十、布置作业

 

课后将这首词熟读成诵并默写,再试写出活用迁移及升华生命的思路各一条以上,由语文小组长进行检查验收并收集给老师。

 

【教学反思】

 

(一)成功方面

 

1.能多方面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把其中的先进理念物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课堂教学措施和步骤。

 

2.较好地落实了新课程教学理念,使教师的合适的指导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知识能力及态度价值观建构、个性发展等有机结合,使经典作品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了。

 

3.课前能布置有价值的预习(寻找问题),这是在学生个人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思考结果呈现,能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颇有价值的预习。课堂上,能根据时间的有限性,使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拨等基本上做到恰到好处、见好即收,从而保证了课堂效率。课后作业中,有让学生继续深化思考的题目,使学生的学习得以延续——而且是与生活相沟通、与生命完善相融合的深度延续。

 

4.重视了预设与生成相结合:课堂大结构“三层级”是教师预设的,这是为了循序渐进学习探究文本并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的需要;而学生在预习阶段提出的问题,则是学生自己生成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由于思维上的相互碰撞,也动态生成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课堂教学进程。

 

(二)不足之处和改进设想:

 

1.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课前预习时在卡片上准备了一系列问题。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觉得留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间还是太少了,应当留给15分钟左右比较好,那样,学生的组内讨论就相当充分,探究的深度广度都会加大,学生能展示其学习成果的机会也更多,这会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在更大面积上增加学生的表现机会,对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良性心理培育是很有好处的。当然,那样的话,这首词也许就要用接近两个课时来完成了。

 

2.在课上,学生个别发言了之后,出于教师的个人习惯(“话语霸权欲”偏强的习惯)和担心课堂教学进度太慢(对学生缺乏足够的信任和耐心),很多总结性的话都是教师来说的,这个环节其实应该指导学生来做,教师再进行必要的补充或订正,而且要长久坚持下去——因为这样做,开始时肯定觉得相当费时,但学生在熟练了之后,就会有量和质的飞跃!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新课标,必须理智地让自己“走下神坛”,对课改必须有恒心,对学生群体必须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当然,教师本人还必须修炼出“超渡众生”和“点铁成金”的本领!

 

3.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还是显得不够理想,主要是针对性和深度、灵活性、艺术性不够。因为所面对的已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能分清什么是廉价的表扬、什么是有分量的激励,他们能感到什么是敷衍性的搪塞、什么是真诚的回应。相当长时间以来,语文课堂冷漠化现象相当突出,原因很多,但课堂上缺乏真诚的师生交流及感情互促互悦,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此中,教师的冷漠恐怕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想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对学生真诚而经常的激励,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激励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新课标提倡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中的一种体现。在这方面,本人一定会进一步虔诚修炼。

 

4.在小组讨论时,如果能在每一个组都布置有一个能录音的小机器(如录音笔、有录音功能的MP3等),将每个小组的讨论过程忠实记录下来,教师就可以更全面具体地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导。其实,学生手中的MP3、MP4相当多,只是本人课前未意识到每组录音的问题,导致学生讨论过程及内容这方面的珍贵资料的缺漏,很可惜,以后一定会注意。

 

5.教师的课堂语言还有欠精练、欠流畅、欠艺术之处,应与时俱尽、勤学苦练、力臻完善。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李清照《声声慢》教学案例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