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叫它“天门山”,只不过如课本注释所说,是因为“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罢了。题目中那个“望”字,也不必作什么复杂的解释,它就是“抬头看”,或者是“远看”;看什么,也不复杂,就是题目说的,是“望天门山”。至于在望天门山时附带也看见了别的东西,那是很自然的,但主要“望”的,还是“天门山”。至于在什么地方“望”,也不必多争论,站在长江边也行,站在船上也行,在那两座山其中一座的山下也行,反正能望得见这两座“天门山”的地方就可以了。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描画了两山对开,一江中流的景色。其中两个动词“中断”和“开”是相互关联的,“中断”的是天门山,谁去“中断”这山呢,是“楚江”:是“楚江”要“开”出水道来,才“中断”这“天门”,让水流往下奔流的。由于用了这两个动词,水流拟人化了, “楚江”奔流直下、勇往直前、排山开江的形象显得具体了。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是特写江水的。由于长江北岸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隔江相对,向北流淌的江水在此形成了一个比较宽阔的回旋处。从网友拍摄到的“诗意照”可以看到,此处的江面并不狭窄,水势也不汹涌,只不过是因为两个梁山不规则地两岸相对,水流到此(或者说船舶到此),可以有比较宽阔的回旋余地罢了。因此,这句中的“回”,不是“漩涡”,也不是“东流”的河水突然“掉回头”向西流,而是水流在此“回旋”,在此流连,然后再继续向北流去。诗句中的“东流”二字,是从长江的大趋势而说的,并不是说这段江水是向东流的。事实上,长江水还没到当涂与和县时,就已经是向北流了。
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写出了江景与山景的配合。中间是宽阔的江面,两岸是并不高耸但却秀丽的“青山”“相对”而“出”——浮现在江的对岸。如果从船上望去,面前的水是“碧水”(上一句说了),而山是“两岸青山”,“碧水”“青山”两相映衬,两相配合,这是一幅多么柔丽动人的山水画啊!
但是,诗人还嫌这样的画面不够完美,又加上了第四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于是,在李白描绘的这幅大江山水图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在画的东边或西边出现了一轮红日(可以是朝阳冉冉升起,也可以是夕阳落山或沉入江水),映照得天边,山岭以及大江,处处都是一片红霞;柔和的红光配合上“碧水”“青山”,形成了一幅光彩夺目的山水画。但此刻诗人又在画中加上一笔:一艘帆船披着日照的红光,好像是从太阳里驶出,正向你开过来。于是,这幅富于动感的、光彩夺目的山水画就更动人了。 上一页 [1] [2] [3]
|